沿着黄河流向海的不止永乐宫瑰宝,还有扎根城阳的文博人

风口财经记者 耿伟杰
近日,“观妙入真——永乐宫艺术瑰宝展”在城阳区博物馆正式开展,这次展览是山西省重点打造的对外交流展览项目,也是永乐宫艺术瑰宝首次走进山东进行展览展示。永乐宫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元代宫观建筑群,它的建筑、壁画、雕塑宛若山河遗珍,在许许多多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守望下,历经700余年来到了我们面前。
穿越时空而来的文物,像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破解历史之谜的钥匙。而它们之所以能够历经漫长岁月来到我们面前,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文博工作者的守望与传承,一代又一代普通人自发的保护与奉献,是他们的坚守让过去拥有了未来。
在永乐宫的古老宫墙里,回响着一段跨越三代人的文博情缘。韩丹妮,这位自幼在永乐宫怀抱中长大的女孩,如今已成为城阳区博物馆馆员。她不仅是家族文博血脉的接力者,更是将个人梦想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践行者。
图片
韩丹妮在城阳区博物馆开展工作
“我是在永乐宫里长大的孩子”
30年前,韩丹妮在永乐宫的悠悠古韵中呱呱坠地,在这里度过了她一整个童年。七载春秋的耳濡目染,悄然铺就了她通往文博之路的基石。
韩丹妮的外祖父曾负责永乐宫的保护与管理工作,遵循当时的政策规定,为保护文物,居住在永乐宫内的职工宿舍,自此开启了与永乐宫的不解之缘,而这也是他们祖孙三代与永乐宫建立起深厚而持久联系的起点。子承父业,薪火相传。在其外祖父的感染下,韩丹妮的母亲也充满了对文物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于1985年进入永乐宫工作,一待就是一辈子。所以永乐宫对别人而言是景点、是艺术,对韩丹妮而言,是家、是她童年美好的回忆。谈及此次《观妙入真——永乐宫艺术瑰宝展》布展时的感受,她说:“以往布新展我都感到兴奋,这次感觉是满满的幸福。幸福感在于能够把家乡的文化带给大家,让更多的人了解山西,喜欢山西的文化、建筑和艺术。”
韩丹妮自幼便对历史怀有浓厚的兴趣,对文物饱含深厚的敬畏之情,这与她从小受到外祖父和母亲的熏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外祖父讲述的过往岁月故事,还是在母亲引领下的博物馆之旅,都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她对历史的独特情怀和对文化遗产的爱惜尊重。
在韩丹妮的眼中,她的外祖父是一个每天守着电视看《新闻联播》的“虔诚观众”,也是一个很有文人风骨的知识分子。“他很喜欢写字和画画,开心的时候会一手端盅喝小酒、一手执笔写大字,在我看来就像‘诗仙’李白一样潇洒、浪漫……”外祖父的精神状态、家里的文化氛围,使韩丹妮从小就在心中埋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
谈及母亲对她的影响,她说有一件事令她感到无比骄傲,也教会她责任和担当。2011年冬天,有一次下大雨,天气极为恶劣,永乐宫各个宫殿和库房都开始漏雨,这对宫殿内那些距今约800余年的元代壁画来说,危害是致命的。而当时的负责人恰好在外地出差,县城里又缺乏可以维修宫殿的技术人才,加之大雨导致山路阻断,无法即时从市里找寻人员抢修,这让情况显得尤为棘手,大家一时间手足无措。眼看着雨越下越大,再这样下去宫殿内的壁画一定会严重受损。“我妈当机立断,带头搭手脚架、爬梯子,带着其他职工利用手边现有的塑料棚、塑料布等简单工具,在6米高的宫殿上,冒着大雨做紧急修补工作。虽然方式简单粗暴,但对于防雨来说很有效。那几天他们吃在殿里、睡在殿里,就这样撑过来了,也很好地保护住了永乐宫里的壁画和文物。”韩丹妮说,母亲的做法给她带来不小的震撼,她感受到了母亲对于文物保护的热情和责任,也激发了她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
图片
韩丹妮在城阳区博物馆开展工作(受访者供图)
“山西有很多古建筑和不可移动文物,当我看到它们有些破败时,当我听到文物被盗取的新闻时,我都会觉得很心痛,很希望自己能够为它们做点什么。”韩丹妮表示,这是在家庭影响之外,自己坚定选择文博事业的初衷。
“越深入越喜欢,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有人说,当兴趣成为工作,乐趣就开始削减,甚至让人感到乏味。当记者问及,进入这个行业后自己感受到的与之前看到的、听到的有何不同时,韩丹妮思考片刻后,说:“我发现越深入越喜欢,越了解越感动,越学越觉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博大精深’这个词虽然我们常说,但是越往深处研究,对这句话的体会就越强烈。”
每当博物馆开新展,筹备和布展阶段就是韩丹妮和同事们最繁忙的时候,但她总是“累并快乐着”。虽然布展有专业团队的支持,但如果想要做出创新点,需要花更多心思去研究和思考。
此前,城阳区博物馆上新《只此敦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为了让游客获得更好的体验,渲染更加浓厚的艺术氛围,韩丹妮提出在尾厅设计一个沉浸式的石窟甬道。但因为莫高窟原本没有现成的甬道,因此需要自己设计、找素材、搭建场景。“最难的是选素材,既要考虑图案的比例是否跟场地相符,又要考虑主色调,还得符合展览内容和展览定位。仅设计就用了一周时间,我们团队查了许多资料,选了很多备选图,最后大家商议确定用‘须摩提女请佛’这幅壁画。它很适合放在尾厅,寓意是希望大家能不忘初心、坚持梦想,终有一天能够实现。”韩丹妮一边讲述设计经过,一边展示她手机中的图片,讲起这些她如数家珍,眼中闪着喜悦的光。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创新点不仅收获了许多游客的喜爱,也获得了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老师的肯定和赞赏:“这幅壁画内容很好,但原画非常小,而且在敦煌现场它被一根柱子遮挡住了,一般人可能不会注意到,我们也从来没有放大做出来过。所以如果谁要想跟这幅画合个照、留个念,那就只能到城阳博物馆来。”
图片
韩丹妮与团队共同设计的沉浸式石窟甬道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做文博事业向来不是简单轻松的事,它需要耐得下心、沉得住气、下得了功夫、抓得住细节。布展虽然辛苦,研究纵使艰难,但因为对历史充满向往,对文博充满热爱,便不觉疲惫。
如今,在许多像韩丹妮这样文博人的保护、发掘与传承下,城阳区已发现文物古迹62处,被列入各级文保单位名录的达19处,其中省级8处、市级6处。城阳区博物馆自2021年开馆至今,已举办6次高质量临时展览。其中,《只此敦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获第七届全省十佳陈列展览优秀合作奖,是青岛市唯一获奖的县区级博物馆,为推动城阳区文化产业发展、打造文化高地做出了积极贡献。
图片
《只此敦煌——敦煌石窟艺术特展》获评第七届山东省博物馆十佳陈列展览
“在城阳安家,幸福感满满”
身为山西儿女,韩丹妮始终对大海有着莫名的向往,研究生一毕业便来到岛城寻找就业机会,希望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文博梦。彼时,城阳区正在进行人才引进,恰好有一个岗位的条件她完全符合。深入了解城阳区的人才引育政策后,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一考即中。用她的话说就是“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与城阳有着莫名的缘分。”
在城阳工作大约半年后,韩丹妮便决定在这里安家。“城阳非常重视人才,有许多实质性的扶持奖励政策吸引到了我。”韩丹妮表示,由于自己是独生子女,最担心父母的养老问题。后来,通用使用城阳区发放的人才购房券在这里安了家,解决了自己的后顾之忧,城阳成为了她的第二故乡。
城阳区一系列的人才购房政策,大幅降低了青年人才在城阳安家的门槛,增强了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最新一轮的人才购房券政策调整,更是放宽了学历门槛及医保缴纳地限制,使得这项福利的受众面进一步扩大。据统计,“青年优购”项目已惠及234人,累计发放购房补贴3373万元,帮助众多青年实现了安家梦。
韩丹妮之所以选择扎根城阳,不仅因为这里为她提供了广阔的事业发展平台,更在于城阳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欢乐的生活气息。“我觉得这里还挺适合生活的,尤其是这几年城阳引来了很多文旅项目,都是我们年轻人很喜欢的。”不管是欣赏开心麻花的精彩话剧,还是观看激情四溢的足球赛事,抑或是吕家庄夜市的美食探索,韩丹妮的每一个周末都充满乐趣和满足,直言生活在这里幸福感满满。
图片
青春足球场2023赛季中超联赛海牛主场首秀
城阳区作为青岛市最年轻的主城区,正以“湾区都市活力城阳”为蓝图,以非凡魄力和破竹之势做年轻人喜欢的一切。近年来,一系列重量级文旅项目落地城阳,从开心麻花团队落户城阳大剧院,到青岛明月·山海间不夜城璀璨启幕,再到国内首个以退役民航机场为载体的国际音乐节火热开唱以及青春足球场中超联赛燃情上演,无一不为城阳增添了新的活力与激情。
图片
青岛艾可什机场音乐节 图片来源:城阳融媒
“文旅+音乐”、“文旅+体育”及“文旅+夜经济”等多元化发展模式,不仅扩展了文旅产业的边界,还激发了消费市场的无限潜力,创造出了一系列新鲜体验,让每一位在城阳的市民和游客都能感受到“住有所乐”“游有所获”。据在线旅行社(OTA)大数据分析显示,超70%的城阳访客来自80后、90后及00后的年轻群体。城阳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已然成为年轻人心中的理想栖居地。
为了吸引更多像韩丹妮这样满怀理想的青年才俊,近年来,城阳区陆续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城阳人才工作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城阳区新引进人才发放购房券实施方案(试行)》《城阳区引进硕博人才交通食宿费用补贴实施细则》等多项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构建完善“1+10+3”人才政策体系,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来城阳就业。这些政策不仅展现了城阳区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其致力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的决心。2022年以来,城阳区共引进聚集各类青年人才4.5万人,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高素质人才动力,加速了城阳区作为新兴人才高地的崛起。荣获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具吸引力”10强城区、“青年人才首选山东20强城市”等称号。
“未来,城阳区将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致力于构建一个能够持续引育和留存高端人才的优良生态。同时,将持续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不断丰富城阳的文化内涵和生活体验,全力以赴将城阳打造成为人才成长的沃土和理想生活的家园。”城阳区委组织部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张熙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