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两千年,武王墩墓藏着哪些秘密?

最近,考古界最大的“网红”,莫过于安徽淮南的武王墩墓。这是经科学发掘,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
今年3月,武王墩墓进入椁室发掘阶段,大量珍贵文物相继出土。从两人环抱方能围绕一周的青铜鼎,到跨越2000多年依然清脆灵动的编钟,再到迄今中国发现的最大凤鸟虎座鼓架。这些文物的发现,再次拉近人们同远古场景的距离,也揭开了这座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的神秘面纱。
图片
  ▲安徽淮南武王墩墓考古发掘现场。(图片来自中新社)
武王墩墓主是谁?
自2019年武王墩墓抢救性考古发掘以来,各界对墓主人身份的猜测就从未间断。综合墓葬规模、楚国历史、出土文物上的文字材料等分析,墓主人基本锁定为战国晚期楚国考烈王。
在考古实验室出土文物对外展示区域,武王墩墓考古发掘队执行领队方玲展示了一件近期出土的铜簠。“这是用来盛放稻粟类的食器,在它的口沿处有十二字铭文‘楚王酓(读yǎn)前作铸金簠以供岁尝’,‘酓前’就是楚考烈王的名字。”她说。
虽然楚考烈王这个名字听起来比较陌生,但围绕他的一系列成语典故,比如毛遂自荐、歃血为盟等,一定耳熟能详。
楚考烈王,名叫熊完。年轻时曾到秦国当质子,他父亲楚顷襄王病危时,他和楚国的使臣、春申君黄歇互换装束后逃出咸阳。逃回楚国的熊完继承王位,成为楚国第39任王。当时,秦统一六国的步伐已势不可挡,公元前241年,楚国被迫迁都寿春,即今天的安徽省淮南市寿县。迁都寿春三年后,楚考烈王薨逝。
武王墩墓有什么重大发现?
墓主身份的基本确定也说明了该墓的规格远高于一般楚国贵族墓。这座沉睡于历史长河中的战国时期大型墓葬,是迄今为止经科学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楚墓,如今提取文物超过3000件组。
图片
  ▲安徽淮南武王墩墓内最大的青铜鼎被放置在武王墩考古实验室内。(图片来自中新社)
5月18日,武王墩墓备受关注的随葬重器——大铜鼎,从墓东一室中通过封箱、吊运,成功提取出来。经测量,武王墩大铜鼎口径达到88.9厘米,超越“楚大鼎”。“楚大鼎”又称“铸客大鼎”,是安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约400公斤,1933年出土于李三孤堆楚幽王墓。“楚大鼎”是中国首个国家公祭日上的国家公祭鼎原型,也是首批禁止出国出境的国宝。武王墩大铜鼎的出土成功刷新了“楚大鼎”的记录。
作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楚国绵延800余年,在经济、文化、艺术、冶金铸造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武王墩墓中目前已经提取的漆木器、青铜器等编号文物超过千件,随之出土的还有各种各样的动植物遗存。其中动物骨骼遗存鉴定出有黄牛、猪、狗等10余种动物;植物遗存发现了葫芦、甜瓜、梅、栗等瓜果、坚果,粟、黍、水稻等农作物,花椒、锦葵等香料作物,以及传统中药植物吴茱萸等。这些遗存不仅反映了楚考烈王生前的饮食偏好,也揭示了当时楚国的饮食文化。
图片
  ▲安徽淮南武王墩墓出土的部分动植物遗存。(图片来自中新社)
武王墩墓所属的年代,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为研究周、秦、楚、汉历史演变和秦汉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及文化形成,提供了系统性的科学考古资料。
武王墩墓与曾侯乙墓有何异同?
有专家曾说,“能媲美曾侯乙墓的只能是期待发现一座楚王墓了”。如今,真的找到了一座相对完整的楚王墓,那么武王墩墓与曾侯乙墓在墓葬形制上有着怎样的关联,又有哪些相似和不同?
曾侯乙是曾国的君主,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诸侯。随着楚国在南方的崛起,曾国逐渐成为楚国的盟国。曾国和楚国两国关系长期保持友好,曾国在楚国政治体系中有特殊地位,曾国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在武王墩墓之前,已发掘的同时期的楚系墓葬有很多,分量最重的当数曾侯乙墓。
武王墩墓是战国末期,曾侯乙墓是战国初年,两个墓正好是战国时期的一头一尾。武王墩墓室是“甲”字形土坑竖穴,曾侯乙墓是不规则多边形岩坑竖穴,从形制上看 ,两个墓葬都是竖穴,封墓口也都铺用了竹席。不同之处是,武王墩墓整个椁室被分隔为九室,曾侯乙墓的椁室是四室。过往的考古工作一直没有找到王级别的9室墓葬,武王墩墓的出现填补了楚系墓葬的这一空白。
图片
  ▲武王墩墓与曾侯乙墓。(图片来自新闻截图)
此外,根据礼书记载,天子使用3椁4棺,诸侯使用2椁3棺,大夫使用1椁2棺,士则只有1椁1棺或者单棺。之前一直没有找到3椁4棺实证,这对于整个周代考古都是一个未解之谜,武王墩墓的考古工作有望揭开这个谜团。
随着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持续推进,武王墩墓的神秘面纱被逐步揭开,接连出土的珍贵文物将引领我们穿越时空,亲历那段金戈铁马的时代。
综合央视新闻、中国青年网、环球网、中新社、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