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建设给当地居民带来哪些影响?青海副省长回应

南都讯 记者潘珊菊 发自北京 青海正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这对当地生态与居民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青海副省长刘涛在5月24日国新办发布会上答记者问介绍,青海将持续通过生态修复,科学合理的控制草原载畜量,让放牧更加可持续,通过政府补偿、保险赔付等方式,尽最大可能让牧民群众得到更多的补偿。通过努力,找到人与自然的最佳平衡点,人与自然一定能够和谐共处。
图片
青海省副省长刘涛。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保护强度和保护等级最高的类型。提起青海的国家公园建设,在全国起步较早,2015年开始进行试点。南都记者了解到,青海是全国唯一一个三个国家公园同时在建的省份。三江源国家公园,总面积达19.07万平方公里,是全国面积最大的一个国家公园,从全球来讲,也是陆地面积比较大的一个国家公园。
刘涛在发布会现场告诉记者,青海有三个国家公园,一个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已经正式设立,现在正进入高质量建设新阶段;祁连山国家公园全面做好设园准备,试点工作基本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在全面创建中。
刘涛表示,经过多年努力,大美青海的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生活在这里的野生动物更加“舒服”,可以看到四只雪豹同框的景象。“这种画面很难看到,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到青海走一走、看一看,就可以看到闲庭信步的豹猫、野牦牛、藏羚羊、普氏原羚等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在青海全面展现。”
刘涛举例,岩羊是一种非常胆小的动物,现在岩羊在山上吃草的时候也不太躲人了,你走你的路,我吃我的草,非常悠闲自在地在那儿生活。“这些是青海加强生态保护最好的回报,也是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的例证。”
国家公园建设对当地居民有何影响?“总的讲是积极的、向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在青海逐步形成。”刘涛说,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一户一岗”,培养生态管护员1.72万名,牧民群众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也实现了增收。他在下乡调研时,见到一位牧民,手臂上戴着管护员袖章,自豪说“这是有国家编号的,我是为国家工作的人员”,那一刻感觉到了他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荣誉感。
刘涛认为,青海的广大牧民群众已经从生态的“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的“保护者”,已经从生态的“消费者”转变为生态的“生产者”。
“当然,关于野生动物逐渐增多后,产生的人畜矛盾冲突问题、野生动物和家畜争食草场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他提到,在青海,牧民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他们看到藏羚羊、野牦牛、普氏原羚、藏野驴等野生动物不断增多,是发自内心感到高兴和喜悦。青海的牧民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很大让步,值得尊重和赞扬。
“我们将持续通过生态修复,科学合理的控制草原载畜量,让放牧更加可持续,通过政府补偿、保险赔付等方式,尽最大可能让牧民群众得到更多的补偿。”刘涛说,相信通过努力,一定可以找到人与自然的最佳平衡点,人与自然一定能够和谐共处。青海足够大,容得下万千生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