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海拔从这里算起,这块石碑大有故事

一方石碑,一段历史,广州有不少藏于巷,隐于市的石碑,位于中山三路东皋大道19号大院的粤字一号水准原点就是这样一块“有故事”的石碑。
图片
粤字一号水准原点用可开启的透明玻璃罩保护
粤字一号水准原点,是1912年根据广州市西濠口粤海关前珠江验潮尺中等潮位的零点基石建立而得。据史料记载,粤字一号水准原点是我国高程系统建设以来最早埋设的水准原点,是珠基高程系统的原点标志,是广州市开展各类测绘活动的源头。
百年历史,测量海拔高程的基准点
说起“水准原点”,大多数人都感到陌生,实际上,要测量某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必须要先找到此地区某个点,用它与平均海平面做对比,这样才能得出高度差,这个点就叫“水准原点”,水准原点就是测量海拔高程的基准点。
图片
水准原点标石
该水准原点已有超过百年历史,“1912年,广东陆军测量局根据高程起算点,在大东门北横街广东陆军测量学校内测设一花岗岩标石作为广州市的水准原点。”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基础测绘中心主任高建伟表示:“其他地方的高度只需要测量与水准原点的高度差就可以了。”这块标石顶部30厘米见方,面上刻有“此石面高于中等潮面五密达”,而“密达”为英文meter的中文音字。
粤字一号测量标志点作为水准标志点,包括主点——粤字一号、副点——粤字一号之一,以及相应的说明石碑与石柱。2005年,粤字一号之一及标记石柱、粤字一号纪念石碑成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而作为具有真正历史价值的粤字一号水准原点,因历史原因,掩埋在井盖下,未被纳入到广州市历史文物保护单位。
精心活化,标志点走进大众视野
近年来,国家、省、市印发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测量标志的保护工作,对测量标志进行分类保护,并加强保护测量标志的宣传教育工作。为此,广州进一步加强对粤字一号的保护力度,提升水准原点标志的观赏性、功能性、宣传性,2023年12月,由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经广州市文物局审批同意,委托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对粤字一号及纪念石碑开展保护性设施建设工程,该工程于2024年1月24日顺利通过专家验收,埋藏于地下的粤字一号水准原点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图片
被掩埋于地下的水准原点
根据景观型测量标志建设原则及文物保护要求,本次景观建设改造旨在增强粤字一号水准原点、纪念石碑、粤字一号之一的可见性和保护力度,在不挪动文物本体的前提下,提升文物周边景观效果,通过景观地面标识、宣传橱窗等,更好地向公众普及测量知识,提高群众测量标志点保护意识。
同时将文物、文化宣传长廊、休闲椅等串联为社区休闲小广场,增加居民社区休闲场地。粤字一号水准原点用可开启的透明玻璃罩保护,并在周边设立说明牌。对于粤字一号之一标志点及标记石柱的改造,仅将原有场地硬化,并填充绿色鹅卵石。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改造建设材料的选取方面也颇有设计,充分考虑历史文物材质、色调,尽可能延续传统的文化色调。根据历史影像资料,原陆军测量学校在粤字一号所在场地采用条状灰色麻石铺装,测量标志点、标志碑、标志点盖板均采用灰色花岗岩。“为充分还原历史现状本次改造仍采用灰色麻石进行铺装,水磨石坐凳也采用与之匹配的色调。在粤字一号水准原点和纪念石碑之间通过水准E字尺专业元素雕刻条砖进行连接。粤字一号水准原点半圆弧梯级小广场上加装黄铜金属条材料,并标识与临近水准点的距离。”该负责人说。
通过建设休闲小广场,融入文化宣传元素,把原本埋设于地下的标志点显露在市民的视野下,将“测绘功能”和“景观属性”有机结合,在发挥水准原点既有功能的同时,将科普宣传和娱乐休闲结合在一起,为广州市、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测量标志点保护和活化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杜娟 通讯员:穗规资宣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骆昌威 通讯员:穗规资宣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吴若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