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支棱起来了,但又没完全支棱起来,是否对其期待过高?

随着巴以冲突的加剧,国际社会的立场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这些天发生的两件大事就很能说明问题。
其一,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寻求对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和防长加兰特发出逮捕令;
其二,欧洲多国宣布将承认巴勒斯坦国。
这两件事在国际上引发了强烈的反响,但整体来看,以色列和美国正在被孤立,包括很多西方国家,都不再无脑支持以色列,而是与以色列明确区分了立场。
其中也包括德国、法国等向来支持以色列的欧洲大国。
整体来看,欧洲主要国家算是支棱起来了一些,但似乎还没有勇气完全摆脱美国的影响。
图片
(巴勒斯坦国旗)
政策独立性仍不完善
《环球时报》分析了法国与盟友,尤其是美国背道而驰底气何来。
文章提到了法国方面在巴以问题上的做法。此轮冲突爆发之后,欧美多国领导人接连前往中东地区访问,但这些人的目的都是以色列。
法国总统马克龙则是第一位访问巴勒斯坦的西方国家领导人。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也是马克龙在俄乌之间传话,并呼吁不要羞辱俄罗斯。
在与亚洲国家的合作中,马克龙也表现得非常积极,与美国的政策有明显区别。
不过在承认巴勒斯坦国的问题上,法国的立场又倾向了美国,表示现在承认巴勒斯坦国还不是时候。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法国的独立性并不完善,确实支棱起来了,但又没完全支棱起来。
图片
(法国总统马克龙)
法国的两个标签
法国之所以会给人一种摇摆的感觉,从法国身上的两个主要标签就能看出来。
这两个标签,一个是独立,一个是投降。
从戴高乐时代开始,法国就开始追求战略自主,在外交方面一直试图保持独立。
现在马克龙的政策核心,和戴高乐没什么区别。
但现在的法国和当时比起来,区别也不是很大,仍在追求战略自主的路上,未能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自主。
这和法国的另一个标签——投降,有一定的关系,并不是说法国现在还在向谁投降,而是说法国比较谨慎,容易妥协。
比如说之前和澳大利亚签署的潜艇订单被美国抢走,气得法国直接从美国召回大使,但没过多久,事情就不了了之了,美法之间,拜登和马克龙之间都跟无事发生过一样。
图片
(法国国旗)
法国仍需努力
不过整体来看,法国在欧洲国家中,还是比较接近战略自主的国家,法国拥有拒绝他国发号施令的本钱,但似乎并不愿意过于“特立独行”。
当然,这也与法国追求的本国利益有一定关系,很多决策和盟友一样,也是因为符合法国的利益。
因此,法国是一个值得期待的国家,但指望法国完全与美国分道扬镳并不现实。
毕竟法国是一个传统的西方大国,它所展现出的独立性,在西方的圈子里,已经是十分罕见的了。
只要一个国家追求的是自身的利益,而非为他国利益卖命,就算得上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法国尚未完全摆脱盟友带来的影响甚至是干预,但长久来看,还是可以有所期待的。
取材网络,谨慎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