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初中女生一到学校就肚子疼!家长带去一查,坏了……

初三女生一到学校就肚子疼;一向上进的高三男生突然迷上玩游戏……中高考临近,有些孩子的“掉链子”现象让老师和家长担心不已。宁波大学附属康宁医院早期干预科负责人刘纪猛医生近期接诊了多位类似情况的考生。他分析,不少孩子出现了考前焦虑。如果近期模拟考失利,更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
一到学校就肚子疼
“模拟考砸了,我做什么都错!”
在父母和老师看来,初三女孩晓雪(化名)是妥妥的重点中学苗子。两个月前的一次模拟考,小雪的名次下滑明显。她还来不及调整心情,分析、总结这次考试失利的原因,却发现一切都变了。
同学们看自己的眼神,似乎从“仰望学霸”变成了“不过如此”。
老师在班会上的话似乎“另有深意”——如果骄傲自满的话,退步在所难免。
父母的唠叨更让她觉得落差很大。以前睡前听歌放松,父母夸她懂得劳逸结合,现在成了“不务正业”。
……
一段时间后,晓雪一到学校门口就说肚子疼。B超、CT、胃肠镜检查等都提示并没有器质性病变。慢慢地,小雪出现了心慌、手抖、大量出汗等症状。
诊室里,晓雪边哭边说:“我没有骄傲,也很努力了,我真的不能再努力了。”
急性焦虑发作
认知行为治疗后恢复上学
晓雪被诊断为处于考前焦虑状态(急性焦虑发作)。
住院治疗的几天里,医生深挖其焦虑状态背后的原因。刘纪猛分析,晓雪的焦虑状态符合心理学上的焦虑模式等。模拟考是她考前焦虑的主要诱发因素,存在内向、敏感等易感因素。维持因素是长期来把“考试成绩好”和“父母老师喜欢我”联系在一起等功能不良的认知模式。
随后,医生以认知行为治疗技术进行干预,完善其认知行为模式。晓雪领到了一份“家庭作业”,每天写下遇到各种不愉快的情景、当时的自动化思维和情绪、行为、生理上的反应。她有一次依次写下:选择题错了3题很不愉快,认为最多错1题才符合自己的水平,想撕掉卷子。医生通过引导,让她认识到“自动化思维”出现了问题。晓雪逐渐发现,自己能成功“挽救”2题,对错题和自身水平的关系有了清晰认知,情绪也平静了。
现在,晓雪已经恢复正常上学了。
让模拟考回归“模拟”本身
共情孩子,不要过度“压榨”
刘纪猛近期还接诊了多名因模拟考失利,出现各种考前焦虑状态的孩子。比如,一向自律上进的高三男生冯东(化名)在3月份的模拟考失利后,突然迷上玩游戏。他说:“不想去面对学习那些事了,还是玩游戏开心。”
刘纪猛表示,孩子出现类似情况,家长要做的不是指责孩子或强迫孩子回归到备考状态,要了解孩子的状态。孩子可能不是懒,不是想多了,而是状态不对,可能心理出问题了,需要给予帮助,进行干预。
怎么更好地放下模拟考引发的考前焦虑呢?
刘纪猛建议,首先,要正确看待模拟考。模拟考的意义是是让考生体验正式考试的氛围,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来应考。
其次,理性看待模拟考成绩,查漏补缺,不必过于纠结。
另外,对考试抱有合理预期,认识到成绩波动是正常的。
刘纪猛也提醒,家长们在冲刺阶段更要因材施教。对过于松弛的孩子,可以适当督促。对本就努力的孩子,不必过度“压榨”。如果焦虑状态影响到孩子正常的学习生活等,建议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来源:宁波晚报 记者 王颖 通讯员 孙梦璐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