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出口成脏”,我们不该麻木不仁

□黄齐超
对于学生“出口成脏”现象,一些学生表示,自己也知道说脏话不对,但长期处在“脏话”的语言环境里,有时候也不由自主地会说脏话。很多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不知道该如何引导。(5月22日《今晚报》)
学生“出口成脏”的现象有多严重?即便没看新闻报道,大家也能大致知道答案;毕竟,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例子。公众对待学生“出口成脏”的态度大致是这样的:惊愕、愤怒、麻木。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出口成“脏”,伤人伤己,无异于自污其身,但很多孩子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把说脏话当成是时尚。其实,在校园飙脏话是一种语言暴力,而并非潮流时尚。时尚与否,取决于个人修养和自律,跟“出口成脏”毫无关系,这一点,我们必须纠正。
学生“出口成脏”的污染源在哪?首先,可能是父母自身就没有做好榜样,或者没有对孩子“出口成脏”进行批评、教育、纠正。其次,学校教师对学生说脏话充耳不闻,见怪不怪,没有起到教育引导的作用。再者,整个社会都对成年人“出口成脏”分外包容,孩子们当然耳濡目染,脏话连篇。还有一点颇为重要,那就是网络环境也被脏话污染,有的孩子就模仿从众,渐渐地养成了“出口成脏”的坏习惯。
当然,“出口成脏”也不代表一个孩子的品德有多败坏,可能也不涉及违法。但是,那些“出口成脏”的孩子,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沉浸在情绪发泄和负面语词带来的狂欢之中,这需要我们警惕。语言是心灵的一面镜子,它也能体现一个孩子的文明修养,动辄出口成“脏”的学生,应该被批评、矫正。
“出口成脏”不是孩子的文明涵养,文明社会也应该与“出口成脏”绝缘。学生“出口成脏”的现象,我们不该再无视,也不能再麻木,而应当行动起来,就行矫正、遏制。这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网络平台共同努力,创设良好的、文明的语言环境,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给孩子做好榜样,引导他们文明用语,提高自身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