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为什么越来越爱海外乐队?《歌手》撕开了内娱哪块幕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宇浩
随着《歌手2024》舞台上Faouzia、Chante Moore等外国音乐人的惊艳表现,一个关于“保卫华语乐坛”的话题,持续在网络发酵。今天晚上(5月24日)的第三期,为名誉而战的中国歌手,又将迎来另一位“大魔王”——格莱美最佳男歌手提名获得者、皇后乐队巡演主唱亚当·兰伯特。
图片
海外艺人频繁亮相综艺舞台,瞄准的也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像Faouzia、Chante Moore等人,早已有经纪公司开始布局内地的线下巡演。在更前沿、更下沉、更分众的音乐节市场,不少海外艺人在疫情放开后的这一年多时间里,已经浅尝了内地这块蛋糕的滋味,甚至开始动内娱音乐人的奶酪。 
这个月刚结束的西湖音乐节,就临时调整成了“全洋班”阵容,引发两极评价。事实是,从去年年中至今,海外音乐人在各大音乐节的占比一直在稳步攀升,“平均来看,增长了20%—30%左右。”一位圈内人士告诉记者。 
一方面,是内娱音乐人演出费的不断上涨,另一方面,是海外音乐人的新鲜感和舞台表现力,导致越来越多主办方把目光投向海外艺人。 
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场博弈,甚至可能是音乐节市场洗牌的号角。 
【1】
去年5月,思轶在深圳草莓音乐节官宣海报上看到“She Her Her Hers”的名字时,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支主打梦幻流行风格的日本乐队,一直是她在网易云音乐歌单里的私藏宝贝,“怕别人都不认识,平时也不好意思拿出来分享”。
当时因为工作原因,思轶没去深圳,时隔一年,得知She Her Her Hers要来杭州演出时,她毫不犹豫地带上闺蜜去捧场。 
像思轶这样的歌迷不在少数,疫情3年,几乎切断了线下观看国外音乐人演出的所有通道,只能通过网络听歌,这个效果和音乐节现场的酣畅感是没法比的。
图片
She Her Her Hers在西湖音乐节现场
2023年3月20日,文旅部恢复对涉外营业性演出的受理与审批,海外艺人来华演出的这道门,重新打开了。 
相关的标志性事件,最早可以追溯到当年3月,在香港鸡飞音乐节现场,泰国新锐乐队HYBS圈粉无数。 
两个月后,深圳草莓音乐节在演出阵容中首次恢复了海外音乐人,包括The fin.、She Her Her Hers等日本乐队,开始从音乐平台走到线下,与中国歌迷建立了连接。 
而随着6月阿那亚虾米音乐节阵容的公布,“在我看来,它标志着国内音乐节‘海淘’竞赛已经开始。”资深音乐节操盘手Frank告诉记者。 
图片
那一次,在阿那亚的海边,观众们在山羊皮、Blue Foundation、Mono、The fin.、She Her Her Hers等乐队的音乐中彻夜狂欢,甚至有大量歌迷去他们的微博下留言,追问“什么时候开巡演”。 
进入7月,一些海外音乐人甚至开始到赤峰、烟台等城市的现场,在这以前,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2024年春节过后,海外艺人更是批量抢滩内地音乐节,包括日本人气乐队YOASOBI亮相泡泡岛音乐节、美国摇滚乐队Fall Out Boy参加仙人掌音乐节等等,一举一动都吸引着中国歌迷的关注。 
“不过,真正把事情搞大的,还是你们杭州。”某音乐节资深艺人统筹R先生说。 
今年5月3-5日的闪千手音乐节,演出3天的阵容,包括了HONNE、女王蜂Queen Bee、YOASOBI、UNKLE等在内的14组海外音乐人,占比达到了50%。 
图片
【2】
接受记者采访前,R先生刚刚在微信上跟某乐队经纪人吵了一架,“合同都签好了,刚刚来跟我说,还要再增加3个随行人员的餐补,每人每天400元……有这么做事的嘛?!” 
该乐队参加了去年的《乐队的夏天》,演出费直接涨了50%不说,各种要求也多了不少,“大到餐补费用,小到后台喝什么酒、吃什么零食,都是奇奇怪怪的要求。”R先生说,前几天提出后台要放某苏格兰品牌的威士忌,店里根本买不到,“最后还是通过某国际电商平台搞定的。” 
而仅仅在两年前,该乐队的演出费用只有8万,别说什么随行人员了,连经纪人都没有,“我之前叫他们演出,四个人拎着乐器吭哧吭哧就来了!”R先生说。 
这些年,借助平台和综艺节目,内娱乐队得到了一波快速生长,但也让人看到了无序和膨胀,这让背负着成本压力的音乐节主办方颇为头大。 
“所以,选择一些海外音乐人,一方面是遵从‘合理’二字,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主办的态度。”Frank说。他给记者举了一长串例子—— 
某内地创作型男歌手,也是各音综的常客,2023年上半年跑音乐节还是150万,到了今年3月,已经飙升到了280万,“就算我们这种合作过的熟人,也没得谈,就是一口价”; 
某摇滚乐队(主唱也经常在一些综艺露脸),演出费从80万涨到了150万,要知道,连山羊皮这样英伦摇滚的鼻祖,现在来国内演出也就150万; 
某歌唱比赛冠军,从今年开始,参加音乐节从最初的60万涨到了180万; 
还有几支从综艺节目里走红的乐队,演出费从原来的二三十万,到现在的70多万,也都翻了一倍多…… 
“关键是,毫无市场规则感,经常是参加了一个节目,回来就宣布提价50%。”Frank说,“音乐节是个市场行为啊,要估预算、控成本……一个个都乱涨,我们总不能马上就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定个天价票价吧?”
图片
YOASOBI在闪千手音乐节现场
R先生也深有同感,短视频和综艺带来的流量,让这把“虚火”越烧越旺,“实力和水准根本还没到这个段位,价格就已经朝国际大咖看齐。”他举了个例子,也是文章前面提到某歌唱比赛的冠军,“180万,就算同时请女王蜂Queen Bee和YOASOBI,还能省下不少钱。” 
潮新闻记者了解到,海外艺人来到中国演出,基本上都有专业的国际代理公司操盘,会结合艺人的专业水平、粉丝基础以及在本国的身价,制定出一个演出费,漫天要价、随意涨价这种事,几乎不会发生。 
专业如草莓音乐节,就曾做过一个海外艺人在QQ音乐和网易云上粉丝量的统计,结果基本上都与他们给出的演出费高低相符,“这才叫合情合理,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玩法。” 
另一方面,对于海外音乐人来说,抢滩中国市场,也是他们的必然选择。
根据《2022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音乐产业总规模约为3787亿元,是全球活跃度最高的市场之一。 
而想用音乐进入中国市场,撬动更多的商业潜力,音乐节无疑是最合适的敲门砖。随着疫情后,各地文旅发力,音乐节肉眼可见的数量增多,海外艺人在中国市场的PK也开始卷了起来。 
去年,像BBNO$、24kGoldn等欧美说唱歌手,就已经在抖音上“营业”,又是合拍又是发短视频,更新频率甚至超过了他们在instagram和tiktok的账号。而不少欧美、东南亚的乐队,也都已经开通了微博,可以跟中国歌迷即时互动。 
图片
Frank说,海外音乐人的逐步回归,也让一些国内音乐人感受到了压力。之前看完Fall Out Boy在仙人掌的现场演出后,某乐队经纪人沉默半晌,说“回去得让哥几个把乐器音色再调调,编曲也再动一动”,“但他唯独没说把费用降一降。”Frank打趣道。 
【3】
对于音乐节主办方来说,除了追求“合理”的演出费成本,越来越同质化的竞争、观众对阵容的审美疲劳,也让他们下定决心要加码海外艺人,在增加票房的同时试图提升IP认知度。 
海外来的“鲇鱼”,是音乐节这片滩涂的新力量,对于“渔夫”来说,左手是机遇,右手则是挑战。 
乐评人匹峰告诉记者,疫情三年,让国内观众了解海外音乐人的通道形成了断层,“有哪些新乐队冒出来?他们的现场水平如何?对很多人来说都是未知数,因为大家的视野离开国际舞台都太久了。” 
而正是这段时间,通过综艺和短视频,让内娱的音乐人吸纳了大量的粉丝,“尽管很多内地乐队的实力,远不如海外艺人,但没办法,他们还是有一定带票能力,所以也敢漫天要价,‘我就吃定主办方这场少不了我这3000张票’。” 
所以,从去年到今年,尽管海外艺人在音乐节的占比一直在稳步提升,这个培育期依旧会很漫长。记者发现,在小红书上,对比某些国内当红乐队动辄几百赞的演出视频,海外艺人的视频往往只有几十个赞,“但像《歌手》那样,如果有越来越多的音综愿意接纳小众的、新生代的实力派海外音乐人,相信这个圈粉的过程也会大大提速。”匹峰说。
图片
山羊皮在阿那亚音乐节现场
但也不能只看到邀约海外音乐人“吃肉”的一面,沟通上的付出,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R先生打开邮箱,给记者看了自己跟日本某乐队代理公司沟通的全部31封邮件,细到乐队自带的一块效果器,都要用3封邮件来确认清楚。 
“闪千手KILOGLOW”的创始人张然曾对媒体透露,当初为了把YOASOBI成功引进到国内音乐节,自己多次打飞的往返日本,提出各种各样的方案,甚至还去了香港音乐节的后台直接找对方经纪人。 
一旦涉及到跨国,各个环节的繁琐程度直接叠起buff,不同国家的音乐人签证流程都不一样,不同城市对报批资料的需求也不一样,“还有怎么国际汇款,怎么国际设备运输等等,都需要更大的耐心和专业度。”R先生说。 
去年,就有某音乐节邀请一支英国乐队,因为合同拖得比较久,中间汇率反反复复变化导致了演出酬金的扯皮,最终双方不欢而散。
跨国的成本,甚至直接就体现在了阵容风向上,从去年年底到今年,国内来往日本、东南亚的机票,一直处于低位,时不时还会出现“白菜价”,但飞北美、西欧的机票依旧居高不下,动辄上万。投射到音乐节市场上,也是日本和泰国乐队数量最多、活跃度最高的原因之一。 
就像张然所说,既然决定了要打海外品牌这条路,那就意味着方方面面都要更专业、更周到,“为什么欧美艺人都爱去日本的音乐节?因为主办的工作真的特别细致,像fuji rock的环境条件比我们很多音乐节都艰难,但主办方总是能把各种需要的设备和后台的服务都带到山里面。” 
目前来看,在卷成红海的音乐节市场,“海淘”这门生意,依然存在着风险高、利润薄、操作复杂等问题,不少投身其中的人,多少还带着“为爱发电”的心态,但同时,那也是他们的职业突破口:“如果把一堆流量艺人集中在一起就能卖票,那不是拼盘吗?还需要我们这些专业的音乐从业者干什么?” 
号角已经吹响,海外音乐力量能带来哪些变化?是否能真正成为市场的破局者?我们拭目以待。
(因采访对象要求,文内思轶、R先生为化名)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