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如此平庸,庆帝为什么还要挑中他为储君?丨抠书式解读《庆余年》

本文尝试从《庆余年》原著的角度,抠书式解读电视剧《庆余年第二季》中未表的隐藏剧情。
自己的几个儿子,老大太直,老二太假,老三……太小,至于太子,皇帝在心中冷笑一声,心想这个小王八蛋莫非以为朕没有看见你故意踩中那个酒杯?
这是原著中庆帝的一段心理活动。
图片
那个时候范闲因为救驾有功,生死一线,庆帝那一瞬间生出了愧疚,甚至有些嫉妒范建,为何如此优秀的孩子却只能是范建的儿子。
所以对于几个儿子,其实庆帝都瞧不上,唯独看中范闲,可惜范闲是叶轻眉的儿子,是永远无法被承认的孩子,因为他的身世藏着皇室的丑闻。
而庆帝的这几个皇子,老大性格太直,只有将帅之才,而老二为人太假情假意,老三太小,太子天资平庸,虽然一直藏拙,但是在庆帝眼中还是不够优秀。
但是庆帝还是挑中了资质平庸,口碑不那么好的他成为了太子。
图片
这是为何?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太子是皇后亲生。
而皇后不仅仅是太后的亲侄女,最重要的是皇后蠢,朝中无人可依。
所以太子唯一的依靠就是庆帝,但是太子平庸,一国重任终究是要一个合格的君王,所以太子需要被磨砺,需要一个对手让他成长成一名真正合格的储君。
于是二皇子成为了那个最好的人选。
图片
平庸的太子
“我初见你便觉得心喜,便不忍心瞒你,似乎觉得,这种手段让你我二人生分了。
你也知道,如今陛下虽然正值春秋鼎盛,但所谓事无远虑,必有近忧,所以朝中众人的眼光总是看在那些皇子身上。
大皇子天生神武,但却领兵在外。太子虽然是皇后亲生,但是一向品行不端。
我靖王府虽然不偏不倚,但实话告诉你,在这些皇子中,我与二皇子的交情确是好些。”
图片
这是靖王世子对范闲说的话,他和范闲不过初见,便赤裸裸将自己的目的告知。
如此交浅言深,是因为他欣赏范闲的为人,也是因为他确实支持二皇子。
靖王一直不偏不倚,不涉朝政,但是靖王世子却卷入皇子之争。
曾经范闲问过他为何不愿安心做一个富贵闲王,其实答案早已告诉了范闲。
图片
因为他看不起太子,他初次帮二皇子拉拢范闲的时候就说过太子一向品行不端。
他看不起太子的平庸,看不起太子的品行不端,更不想庆国未来交到这样的人手上,所以选择了看起来比太子稍微好点的二皇子,这便是靖王世子选择二皇子的原因。
而关于皇后的势力,范闲曾经担忧过,但是原著中陈萍萍却说:
“东宫方面不需要太过担心,先前就说过了,皇后的势力早在十二年前就被陛下除的差不多了。”
图片
范闲知道那个京都留血夜的故事,眉头微皱说道:“为什么陛下没有废后?”
“毕竟她是太子的生母,而且一向得太后喜欢。最关键的是……”陈萍萍似笑非笑说道:“咱们陛下,再到哪儿去找一个身后没有一丝势力,而且如此愚蠢的皇后去?”
皇后虽然深得太后欢心,但是毕竟当年为叶轻眉报仇,皇后的势力几乎被清除差不多了,所以皇后只有皇后之尊空明,在朝堂无人可靠。
而且当年皇后在害死叶轻眉这件事上完全是被人当了棋子,这点陈萍萍非常清楚,而这么多年皇后都未曾想通自己母族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图片
所以皇后蠢,庆帝才会放心。
一个没有外戚支持的太子,一个母妃蠢的太子,庆帝最放心。
这便是庆帝挑中资质平庸的他为太子的真相。
图片
出挑的二皇子
和太子的平庸成为对比的是二皇子的优秀,二皇子不仅仅母族身份尊贵,深得陛下宠爱,他在百官中也有人望。
原著中写道:
如今朝中分为两派,一派拥立太子,另有一派不显山不露水,却隐隐以二皇子为首。
这礼部尚书郭攸之,当年做过太子的老师,自然是太子那派,而户部侍郎范建虽然表面上没有什么倾向,但却与靖王府交好,而靖王世子又是人人皆知的二皇子一派。
所以在朝中二皇子早已有自己的人,二皇子的势力更是足以和太子抗衡,加上二皇子的生母淑贵妃身份尊贵,在京中也有势力,所以二皇子在很多人眼中看来是有机会坐上那个位置的。
图片
宫中有身份的嫔妃,除了皇后,就是生下大皇子的宁才人,生下二皇子的淑贵妃,生下三皇子的宜贵嫔。
大皇子的生母是东夷人,所以大皇子是不可能成为储君的,加上他的生母只是一个才人,他又常年在边关无心皇位。
而三皇子年纪实在太小,所以只有二皇子年龄地位和太子有一争。
所以二皇子便成为了庆帝眼中“太子成长的磨刀石”。
图片
庆国以武立国,在文学上一直是弱项,而淑贵妃爱好文学,所以深得圣宠,二皇子深治经传,颇得民心。
很多看不起太子的人便把赌注放在了看似更为出色的二皇子身上。
所以表面上看二皇子是有胜算的,其实他毫无胜算,因为他只是一颗棋子,一颗庆帝用来磨练太子的棋子。
图片
二皇子要和太子争,是庆帝所逼
其实二皇子也不想争,从一开始他只是个孩子,他从未想过和太子争什么。
可是最后他却身不由已,因为不是他想不想争,而是他不得不去争,因为他不争丢的是命。
而造成这一切的都是庆帝,他其实很聪明,他知道自己是庆帝安排给太子的磨刀石。
他知道,也做了,因为他想着万一自己能成功呢?
图片
毕竟不争死路一条,争了或许还有一条活路。
在原著中范闲问他为何要和太子争,为何不愿意做一个富贵闲王?要知道那把龙椅哪有那么好坐,他如此聪明,淑贵妃也如此清朗为何要走上这条绝路呢?
面对范闲的这些话,二皇子却说出了自己这么多年压抑的心声。
图片
原著中写道:
二皇子的眼中闪过一道幽光,这道幽暗的光芒却被范闲的一席话触动了经年之痛,终于渐渐燃烧了起来,盯着范闲的脸,压低声音冷冷说道:
“谁都知道龙椅不好坐!但我身在天子之家,身不由己。这把椅子,我想抢也得抢,不想抢……还是得抢!
如果可以自由选择,我宁肯去太学天天修书,也不愿意掺和到这件事情里面来!”
图片
范闲微眯着双眼:“难道有人逼你不成?”
也许是被范闲的大胆激起了一丝血性,二皇子冷笑道:“当然有人逼……从我十二岁那年起,就说我贤德兼备,将来做个亲王委屈了,十三岁的时候,就封我为王,十四岁的时候,就在宫外修了宅子,表面上是将我赶出宫去,实际上却给我自由地交纳群臣的机会!
十五岁的时候,就让我入御书房怕旁听朝政之事……你知道吗?在我之前,永远是只有太子才有这样的机会!我不想争!
但这些事情一件一件地出来,我能如何?
难道东宫会认为我无夺嫡之念?太子当时年轻,看着我的眼神确是那样的怨毒……我们是亲兄弟啊!
他不过十三岁的时候就已经想杀我了!就算我能说服太子,那皇后呢?她难道肯放过我?
是他把我推到了这个位置上,我要保护自己的母亲,我要保护自己的性命,怎么办?
既然他想让我争,那我就争给他看看!”
图片
听完二皇子这番话,范闲也明白能够逼一个皇子走上夺嫡之路的只有庆帝自己了。
很显然庆帝把二皇子当成了逼迫太子成长的磨刀石罢了。
其实对于这一点,二皇子早已看穿了。
但是即便如此,他说:“同是天之骄子,谁会甘心做一块将来必碎的磨刀石?所以我要争下去,万一将来真的争赢了……能看到他后悔的样子,我会比坐上那把椅子更开心。”
图片
所以二皇子骨子里和淑贵妃一样喜欢文学,但是而他这点有点却被庆帝威胁最后逼迫走上了夺嫡之路。
从小聪慧的他便明白自己是庆帝挑中的来逼平庸太子成长的磨刀石,他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未来只会为储君不容。
只要太子登上那个位置,第一个收拾的人就是他,所以他这块磨刀石的命运是必碎的,而这一点庆帝从一开始就知道,但是他还是这样做了。
让两个儿子成为仇人,相争,最后逼迫平庸的太子成长起来,学会帝王的无情和狠辣。
图片
他想要的从来不是兄友弟恭的和睦景象,他想要的从来是一个合格却暂时无法威胁到他地位的储君。
所以帝王无情,哪怕是亲生儿子也一样可以被当成棋子利用,成为他掌握皇权的手段。
但是最后无论是太子,还是二皇子,他们都没有坐到那把椅子上。
而庆帝对自己的这盘棋失去了掌控,而打破这场棋局的人正是庆帝无法相认的儿子范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