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罗森宣布退市!探究中日便利店文化差别

据5月23日的相关报道,日本罗森预计将在7月召开股东大会,并宣布将于7月24日从东京证券交易所与大阪证券交易所退市。
罗森于1939年在美国俄亥俄州以“Mr. Lawson's Milk Store”的形式成立。1975年罗森进入日本市场,作为一家专业的连锁便利店公司在日本全面展开业务。目前,罗森除了日本和中国外,在印度尼西亚、美国、泰国、菲律宾也拥有多家店铺。
日本的便利店文化已经逐步渗透到中国了。1996年罗森进入上海后,截至2022年12月,罗森在中国已经拥有将近6000家便利店。而本次宣布退市让不少中国网友感到不安:不少网友评论称,“这是真的要收购了吗,我很喜欢罗森啊”。也有不少网友解释,“收购不影响继续营业。”便利店这种业态被日资企业带入国内后,中国本土便利店始终难以与其抗衡,但以易捷、美宜佳等为首的中国便利店存在感越来越强烈。中日便利店差别在哪呢?
一、中国本土便利店的崛起
《2023中国便利店TOP100》公示榜单显示,美宜佳(33848个)、中石化易捷(28633个)、中石油昆仑好客(19780个)位列前三位,天福便利和罗森分别以7208家和6330家位列第四和第五,芙蓉兴盛、7-11、十足、红旗连锁、深圳易站居于6-10位。其中,美宜佳已经连续2年霸榜,门店数量从2022年的30008家增加到2023年的33848家,净增3840家。
长期以来,便利店这一零售模式主要是由7-11和罗森这样的日系品牌主导,但目前中国各地的区域性便利店不断扩张,利用本土化的优势占据了目前便利店的主要市场。近几年来,国内消费市场因口罩因素受挫,实体零售业受影响最为严重。口罩之下的消费行为转移到线上,也给中国便利店开拓出了一条新赛道,当前政策放开后线上线下并行让便利店们突破了某些局限性。而相比于外资品牌,本土便利店在运营和管理标准化上的灵活性优势更为突出,造就了近2年本土便利店的崛起。
二、中日便利店的差别
1.早餐文化差别
日本人会把便利店当作吃早餐的首选,通常以面包加牛奶组合为主。相反,中国人的传统早餐文化更深入人心且地域差异更大。以湖北武汉为例,当地“过早”文化让武汉人很少把便利店作为“过早”的首选。值得注意的是,武汉两大便利店巨头中百罗森和today便利店加强本土化零售,将热干面加入到早餐货架中,但因早餐品种仍然过少或味道问题,大部分武汉人不会选择在便利店吃早餐。
2.拓展服务差别
日本便利店的服务项目极多。由于日本当地老龄化严重的现象,有些便利店开设了老年人专区,为老年人提供打扫卫生、维修家电的服务,甚至开设了证件办理等公共服务项目。相反,我国便利店还是以传统零售为主。随着互联网、电商的普及,便利店将转向“服务站”的模式,开辟新的服务项目是大势所趋。
3.外部环境差别
我国的餐饮业、网购相较于日本普及程度高,这导致对日式便利店的分流。且我国夫妻店模式的小超市规模大大超过连锁便利店,很多开在居民区的小超市或杂货店看起来杂乱,但居民喜欢且方便,用工与开支成本少,反倒能有较好盈利。在日本的夫妻杂货铺不仅会转为加盟品牌便利店,甚至便利店的供应商也会加盟。目前中国便利店有向加盟品牌便利店转化的趋势,但也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4.发展模式差别
日本便利店以城市型便利店为主,相反我国便利店以加油站便利店为主(中石化易捷、中石油昆仑好客)。
三、未来便利店发展趋势
今年2月,日本移动运营商KDDI宣布将对罗森进行公开要约收购。3月6日,日本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示了KDDI株式会社收购株式会社罗森股权案。交易前,罗森由三菱商事株式会社单独控制。交易后,三菱商事和KDDI将各自持有罗森50%的股份,共同控制罗森。罗森将成为两家企业的权益法适用企业,罗森的股票将从交易所退回,不再公开交易。
而KDDI之所以选择跨界收购罗森,日本国内有分析认为,主要目的是为了扩大通信以外的业务。随着电信行业市场饱和,日本各大电信运营商相继在金融、零售等领域拓展市场。罗森中国总裁室郑小姐表示,日本罗森的退市仅仅为内部股权变更及投资战略调整,不会影响我司正常经营。
对于我国便利店而言,线上线下结合是行业发展的趋势,在这点上,本土便利店比罗森等日系便利店更早看清了这点。同时,在小红书、大众点评等社交平台上可以看到关于便利店新品的分享和种草内容越来越多,使得线上点单和线下购买人数越来越多。中国本土便利店会向着自身区域性特色方向发展的越来越好,形成中国便利店自己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