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孤立我们的趋势不变,我们可能会陷入四面楚歌

45年引入市场经济的红利,可能会消失。
时代在改变,我们也需要改变。
这是全球化历史上,尺度变化最大的一次,没有之一。
随着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的崛起,现在不仅仅是西方,拉美多个国家在过去几周,也开始纷纷效仿美国和欧洲,对进口的中国商品加征更高的关税,这让过去最大受益于全球化的我们,遇上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墨西哥、智利和巴西先后提高了对我国钢铁产品的关税,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调高了一倍以上;除此之外,哥伦比亚也可能采取类似的措施。
而我们,毫无疑问,成为了这一轮西方贸易保护主义下的主要受害者,没有之一。
而我们,如今已经制成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工业品,随着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的升温,对我们来说,商品卖不出去,或卖出去的成本越高,我们的损失和成本也就越大。
如果我们被孤立,这可能会让我们四十多年来的经济成果,付之东流。
这话并非危言耸听。
图片
到今天,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重组,正以美国财长耶伦提出的“友岸外包”被重塑,而这一轮重塑下,正呈现“去中国化”的迹象。
而我们作为生产门类最全的世界工厂,这个趋势对我们的就业、宏观经济,乃至全球消费者来说,都绝非一件好事。
自美国5月14日宣布提高我国电动车征收关税后,加拿大最近表明已经在考虑跟进这一措施。德国也很快将决定是否禁用我国的通信5G设备。
虽然这次美国加征关税实际意义不大,仅覆盖180亿美元商品,但哪怕是象征性的意义,也引得西方多国纷纷效仿。
加拿大贸易部长伍凤仪5月18日说,正在“非常仔细地研究”对中国产电动车加征类似美国的关税,加拿大目前对我国电动车关税额仅有6%,而美国加征关税是100%,一旦加拿大跟进,几乎意味着我们再次痛失一个市场。
不仅仅是加拿大,德国外交部和经济部也支持内政部建议,基于安全考虑,准备拆除华为和中兴通讯设备。
而德国在贸易问题上,一向被视为欧盟里对我国友善的国家;如果德国也开始这么做,那么有些问题,可能真的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
不管这个分歧是否真的存在,谁正确谁错误,一旦共识开始凝聚,我们开始被贸易孤立,那么对我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我们受惠于全球化,深耕于全球化,得益于现今的世界秩序,一旦供应链开始去中国化,对我们来说,其代价不亚于四十多年来的最大挫败。
这是有史以来,全球针对我国贸易保护最多的一次;哪怕是当年日本经济正盛的时候,贸易摩擦最多的,也仅仅只有日美而已。
而这一次,波及面和参与国之广,远超当时的日美贸易摩擦。
各国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措施也表明,在出口津贴问题上,我国正日益成为众矢之的,国际形势变得更为孤立。
美国总统日前指出,我国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强迫企业转让关键知识产权,违背自由贸易的公平对等原则。
而我国反复强调欧美对我国电动车和其他清洁能源的保护主义,不利环保大业,但显然,此举没有太大的说服力。
这是双方的根本性分歧。
从过去的全球化对我国的包容性,但今天不再那么“包容”,背后是安全和风险的扩大,以及对我们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这个世界变得更右了,对我们来说,显然不是一件好事。
图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5月16日曾批评美国大幅提高对华关税,将损害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并没有完全逆转,而是出现重组。
为什么西方有能力重组全球化,而我们却只能被动接受?
背后的根本原因,还是全球化各自扮演的角色分工不同;我们的角色更多是生产者,是供给者,每年生产大量的商品出口欧美市场,而欧美之所以有能力重塑全球化,最大的依仗就是其恐怖的消费能力。
谁有钱,谁有消费能力,谁就有话语权重塑供应端。
在欧美供应链去中国化之下,躺赢的中等发展国家也越来越多。
墨西哥去年在耶伦友岸外包的趋势推动下,取代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商品出口国。越南也从中获利,去年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经接近1050亿美元,在美国贸易逆差国排行榜上,越南仅在我国、墨西哥和欧盟之后。
为什么全球化的自由贸易原则,会演变成今天耶伦口中的“友岸外包”?
用单纯的贸易保护主义崛起,还不能够完全解释这一现象。
经济数据表明,自由贸易的确能够提高全人类福祉。从1990年到2010年,全球赤贫人口因为自由贸易提高生活水准而减少了一半,10亿人摆脱了绝对贫穷状态。
我们也受益于此,自我国2001年加入WTO以来,我国也有数亿人拜托了绝对赤贫,2001年,我国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到了2019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在短短的不到二十年时间里,我国人均GDP增长十倍,是一个巨大的经济奇迹。
而这背后,离不开全球化的自由贸易体系。
因此,说我们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这一点毫不为过。
但全球化的自由贸易,在某种意义上,也会受到制约;特朗普2018年发动对华贸易战,根据美国2019年的智库报告估计,2018年的贸易战,让美国消费者和生产者损失了510亿美元,对我们来说,损失额肯定会更大。
加征关税,最终的成本一定是由双方买单,即美国消费者和我国的生产者,而俄乌冲突和新冠病毒则再次扩大了这一点。
双方价值观的根本性不同,也让我们和欧美的经贸关系再次紧张。
到今天,欧盟已经开始新一轮针锋相对的反倾销调查,若没有得到有效管控,很可能升级为全面的贸易战。
而这个世界上,找不到比欧美更重要的经贸关系。
尽管去年我们和俄的贸易额增加到2400亿美元,但考虑到俄的人均GDP还没有我们高,因此他们的消费能力是极其有效的,2400亿美元的贸易额刷新中俄新高,但仅仅是欧盟一家,中欧贸易额就高达7800亿美元。
所以,类似于俄这样的市场,显然无法取代西方市场对我国的重要性。
谁给我们贡献的就业岗位多、经济收入多,我们就应该有理由和谁搞好关系,这是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图片
到今天,自由化的全球化贸易体系受到俄乌的冲击,安全越来越在经济之上,这也导致我们在国际市场中面临着更大被孤立的可能性。
西方民意和舆论对我们不断增加的负面感,都可能进一步加剧现有贸易格局的分化和割裂,对我们来说,假设最坏的情况发生,欧美对我国全行业加征关税,那么我们的商品又应该卖给谁?
世界离了我们这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市场,看起来不会转了吗?
事实上也未必如此,几十年前在我们没有引入市场经济的时候,我们在全球化的位置,一直都是缺失的,可这个世界的全球化,照样没有停下来。
如今时间再次过去几十年,一切又变得愈发不可控制,如果,我们真的被欧美主导下的全球化所孤立,那么我们很可能会陷入四面楚歌,45年的市场经济红利势必消失,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局面。
留给我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5月21日表示,美国和欧洲领导人必须解决我国的产业补贴问题,因为我国的产业补贴对全球清洁能源产业构成了威胁。
耶伦在法兰克福的一次演讲中表示,“我国的工业产能目前导致生产大大超过全球对电动车、锂离子电池和太阳能等关键行业的需求。”
耶伦说:“我们以前见过这种情况,十多年前,他们的大规模支持导致钢铁成本低,充斥全球市场,摧毁了世界各地和美国的工业。拜登不会再次接受这一现实。”
最后耶伦表示:“我们希望在美国、欧洲和世界各地看到健康的绿色技术行业,从创新型初创企业到绿色制造工厂,而不仅仅是在中国。
我想,这番话是很能够代表欧美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想要的最终结局。
那就是全球供应链的分散和多元化,再不是过去以我国为中心世界工厂下的格局,而这种格局的转变,对我们来说,可能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
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化的分散碎片化,我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
显然,我们还没有。
这不是我们历史上第一次被孤立,但我们希望这是历史上最后一次。
end.
作者:罗sir,关心经济、社会和我们这个世界的一切,好奇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