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生食主义博主“于然真如”:试图与原生家庭和解,逃离到植物的世界

“我准备要吃你们了,你们同意吗,如果不同意的话你们可以挣扎尖叫逃跑。”拥有四十多万粉丝、凭借生食食物走红网络的博主“于然真如”,习惯用这句话作为吃播视频开头语。
相比于颜值、才艺、情感、技术等各色网红博主,对于第一次点进“于然真如”视频主页的网友来说,这个博主可能有点“疯”。她既没有漂亮的样貌,说话也云山雾罩,“能感觉到它的一些攻击力”“它的味道像是在田野上奔跑,后面有一只野狗在追”……镜头前,她往往会将手中的食材不加烹饪、连皮带果实咀嚼吞咽下去,甚至尝试过直接进入草丛中采食青草。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于“于然真如”视频截图
“异食癖”“怀疑这个博主的精神状态”……不少网友留言嘲讽,不理解她为何要选择这样的进食方式,认为于然真如只是在利用夸张滑稽的表演哗众取宠。但五月中旬,一部由知名短视频平台拍摄的以于然真如为主人公,献给母亲节的纪录短片《在海水涨潮前告别》播出后获得近百万点赞,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揭开搞笑的面具,背后是嶙峋的伤疤和淋漓的鲜血。于然真如的成长过程中掺杂着父母的硬暴力和软暴力。父亲一言不合便用拳头来解决问题,母亲则永远用退让的方式试图掌控她。即使于然真如现在年近40岁,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了,在纪录片里面对镜头,父亲仍指着她称如果再撂一样东西就砸了她的电脑。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于然真如似乎找到了一种排解的方式,那就是远离父母,生食各种植物和果实。“每一个食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味道,植物的世界更为简单,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逃离。”
谈到这部纪录片,聊起与原生家庭是否和解,于然真如说,母亲道歉了,算是和解了吧。但就像是拔出了插在胸口的刀子,伤口还在。而纪录片播出后,网友们也纷纷评论,“于然真如,你愿意被他们吃掉吗?如果不愿意,请挣扎尖叫逃跑”。
图片
图片来源于纪录短片截图
“童年中父亲时常向母亲施以暴力”
在于然真如的印象里,儿时家里的生活穷困,甚至需要去捡瓜皮来当菜吃。父亲喜欢打骂,母亲则爱抱怨。往往在母亲抱怨父亲好吃懒做,连村里勤快的傻子都不如后,父亲便开始殴打母亲,用椅子、电视机、刀等任何随手能抄起来的东西,然后母亲抱怨,父亲殴打,无限循环……
正观新闻记者:这部纪录片是你首次向公众披露自己的过往吗,为什么会愿意将这些内容公之于众呢?
于然真如:这部短片是我首次公开谈论家庭背景和些许的成长经历。之前不愿意分享是我认为这些事情不体面,潜意识里担心大家会看不起。
但短视频平台联系我后,一方面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机会,另一方面是我希望更多的人,能从我的经历中看到我内心的力量,从而获得启发,因此我愿意分享。而在纪录短片播放出来后,网友们的评论也集合了巨大的智慧,更进一步让我把许多事情看得更清晰,让我如释重负。并且我认为,也会使得我的家人通过反思从而获得进步。
正观新闻记者:你曾回忆过,从小父母会将你当作男孩子看待,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于然真如:印象中好像是从六七岁那会儿。其实我家里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小时候碰上村里的集会,父母让我和妹妹站在飞机模型前面合影,还让我把飞行帽带上,说这代表我是一个男孩。从那之后,在我成长经历中,他们就反复强调我是男孩,我是家里的顶梁柱。
在这种思维的灌输下,以前的我长时间留着板寸或者光头的发型,性格也像是男孩子。我的母亲会因为我是三个女儿中最像儿子的而感到自豪和欣喜,认为家里终于有了新的顶梁柱。这样畸形的关系,在整个家里都蔓延了开来,好像所有人都默认我是男人。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姐姐和妹妹的孩子称呼我父母为姥姥姥爷,或者外公外婆,但是我的孩子得喊他们爷爷奶奶,称呼我姐姐和妹妹为姑姑。
其实曾经因为没有对比,我一直以为这是很正常的,然后最近我好像才醒悟过来,这很不对劲。
图片
图片来源于纪录短片截图
“边界感的觉醒,试图摆脱家庭桎梏”
相比于硬暴力的父亲,母亲以弱者姿态的软暴力对女儿的强力控制,似乎更让人无力招架。当于然真如察觉到边界感的重要性,开始有意识拒绝甚至想要远离母亲对其人生的“越权掌控”,暴怒之下的母亲拿起铁锹,扬言“要铲掉她的头”。“我觉得我的妈妈要吃掉我的生命和灵魂”,纪录短片里,于然真如一再哽咽。
正观新闻记者:当你试图摆脱母亲的控制,你是怎么做的?
于然真如:通过不断的沟通,甚至是离开。平常我会通过耐心地劝说,告诉母亲她的某个具体言行会给我造成什么具体影响,去和她分析、建议。这种方式能够奏效,但极其缓慢。
所以还是需要离开,不离开就无法摆脱。我儿子两岁半的时候,我独自带他在泰国读幼儿园,这是对母亲控制很好的摆脱。
正观新闻记者:你认为你已经摆脱原生家庭带来的影响了吗?是什么契机,让你产生了带着父母去旅行的念头?
于然真如:其实在大学毕业时,经历了自我治愈,我感觉已经从原生家庭的泥淖和影响中解脱出来了。
在我大三的时候,我母亲得了很严重的病,我当时甚至向着月亮祈祷希望她能多活几年。所以我毕业后就着急带她们旅行见世界,怕来不及。我带父母去过北京、深圳、广州、香格里拉等几十个城市,不是走马观花,而是会在有些地方停留一两个月甚至更久。前三年他们的新奇感最强烈,也最开心。大连的海边、背北京的长城、香山,还有深圳、三亚等这些地方都定格了我们的美好回忆。
但其实,他们还是他们,没有任何变化。我所付出的,都是自己对理想中父母的好,是把他们幻想成我的理想父母。
正观新闻记者:那么在你父母决定到福建养老院养老,看着他们手牵着手看海的情形,你当时是什么感觉?
于然真如:父母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我很希望他们安度晚年。不过他们争吵了大半辈子,现在牵手说以后不吵了,我当时看到后眼球都快掉到地上了。我没料想这一幕可以在这个宇宙时空发生,我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不在我们小时候就这样呢。
图片
图片
图片来源于纪录短片截图
正观新闻记者:你会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反思出一些育儿经验吗,你平时会怎样教育孩子?
于然真如:我会特别尊重我儿子。会刻意规避不理孩子、不给孩子解释机会、不尊重孩子意见、不信任孩子、不鼓励肯定孩子等情况。当然我也有失控的时候,也吼过孩子。但多数时间,我会将自己对生活的看法、对自然的认识等各种认知与他分享,引导他自己理解与判断。
就像我现在做自媒体,儿子也会帮助我拍摄。我不会刻意引导孩子理解、接受我的工作创作,他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接纳。
生食主义16年,崇尚自然真实
一次充当翻译的契机,于然真如接触到了环保主义者,让她燃起尝试的心思。此后,坚持了16年的生食生活,让她越来越崇尚自然真实。“当食物简单纯净时,我的思维也回归自然,聚焦在生活中最本质的方面,比如自由、闲适、健康等”,她说。 
正观新闻记者:大学毕业之后,你都从事过哪些工作呢?
于然真如:我曾从事过服装设计、电商、养生类的工作,也参与过一些法律类的工作,目前居住在西安,主要从事自媒体工作。平时喜欢读书、瑜伽、冥想,常常独处,但并不感到孤独。
正观新闻:你主要选择哪些食材呢,这种饮食习惯对你自己的身体,或者外出时对朋友会造成什么影响吗?
于然真如:我的生活中大部分食材是水果,也会吃蔬菜、根茎植物。我推崇当地当季的食材,就像回归了生活的本真,我也崇尚没有化肥农药的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感觉这些食品能使自己更加健康强壮。
其实生吃食物并没有给我身体带来太大的影响,外出社交时也不会不方便,点餐时说明一下就可以了,有时担心不便,我的包里会带着水果或者生的芝麻。
正观新闻记者:你在自己的简介里称,“每一种蔬菜和水果,都有它自己的性格和品格”,你在吃的时候是什么感觉?
于然真如:不同的食物生吃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自然或是野生的食物,它们蕴藏着巨大的生命力,都会讲述不同的故事、展示不同的性格。
譬如生姜,生吃很好吃、甜甜的。而且对我来说,每一个生姜的味道都不同,在我咀嚼之后都会向我展示不同的画面,这大概是人们常说的通感或联觉吧。在拍摄视频的时候,我只是讲述出了这些画面。
正观新闻记者:但其实挺多人不理解你描述这些感受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造型风格,对此你怎么看?
于然真如:当初选择拍摄视频,是我觉得需要和别人产生链接,就选择了这种方式。期间有段时间我在泰国。那里有很多我没见过的植物,极具自然气息,我又是学设计的,在粉丝们的建议下,我开启了用植物做造型,而且当地能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很多在国内昂贵且少见的水果,不少粉丝们要求我描述水果的味道,我就在努力地描述,慢慢地就成了现在这样的表达。
对于一些网友对我表达的不赞同,其实我觉得大概因为他们的想法,被固有思维框定了。我在形容食物的时候,这个味觉有可能被联想成一幅画,一个故事,一个人等。大多数人认为味觉就是酸甜苦辣,用描述性格的词汇来形容味觉,可能还是需要一定的想象力。
图片
于然真如生食花椰菜并描述味道(图片来源于其视频截图)
正观新闻记者:对于那些嘲讽甚至恶评你会在意吗?
于然真如:无感。我甚至不认为有些是恶评,反而是可爱的幽默,也感到亲近,我也会用幽默的内容回复。
在成长之中认为自己在不断觉醒的于然真如,如今独自带着儿子生活在西安。
因为自己践行的饮食理念,在泰国时,她还专程为孩子挑选了一间能提供相应食物的学校。当记者提出,是否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拥有自己选择饮食爱好的权利,不然这与其母亲曾经加诸于她的情况或许没有区别。于然真如显得有些迷茫,“我并没有强求,但我会提供一些证据来跟他讲,让他自己选择。而且我总是担心,将来会不会因为没有坚决管理孩子的饮食而后悔。”
……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所治愈,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
“植物的世界或许是美好的,但是用植物的世界支撑我的人生,那一定是自我欺骗。”于然真如说。也许,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仍根深蒂固。
正观新闻记者:古晨茜 程子鑫
统筹:石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