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的“捏捏”,到底能不能捏?

封面新闻记者 车家竹
最近,“捏捏”又火了。
所谓“捏捏”,就是能解压的“捏捏乐”,凭借其糯叽叽的手感、五花八门的造型、好看又解压的功能,受到不少人追捧。
近日,“有卖家因制作‘捏捏’致身体不适闭店”话题登上热搜。不少网友开始担忧:“捏捏”到底安全吗?还能继续捏下去吗?
风靡不同年龄段
让人总想捏两下的“捏捏”
文具店里,颜色各异的仿真丸子“捏捏”、彩虹小马“捏捏”、番茄橘子等水果外观的“捏捏”,成了小朋友的最爱,捏起来软软糯糯特别减压。5月23日,封面新闻记者走访了几所小学附近的文具店,发现各色“捏捏”被陈列在显眼位置,价格分布在2~6元。文具店老板表示,“捏捏”还是卖得很好:“小朋友选购文具的时候都会忍不住捏两下,价格也不贵,会有许多同学来购买。”
图片
文具店售卖的捏捏
而“捏捏”的受众群体不止小学生,还有一群年轻人。在线上社交平台上,关于“捏捏”的相关内容并不少见。一位热衷于购买各种“捏捏”的上班族小王告诉记者:“最开始‘入坑’,是观看‘捏捏’视频,看到视频中的演示者把‘捏捏’捏成各种造型,心痒痒的,总想捏两下,于是火速购入。玩耍之后,发现可以缓解工作压力。在我的安利下,办公室基本上人手一个‘捏捏’,左手‘捏捏’右手鼠标的状态已经成为我的日常。”在小王的办公桌上摆着黄色的奶龙、黑色的酷乐米、白色的帕恰狗,与卡通形象的联名,让“捏捏”也有了观赏性,作为“解压神器”的“捏捏”仿佛已经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办公室单品。
“捏捏”为何有如此魅力?高度逼真地还原食物、动物等各种形象,让人在揉捏、拉伸、回弹的过程中达到释放身心压力的效果。有消费者为了买到自己心仪的“捏捏”,不惜花费上千元。在某二手平台上,甚至以拍卖的形式挂出“捏捏”,一次加价幅度为10元,距离拍卖结束3天前,某款“捏捏”价格已经被竞拍到1510元。
图片
捏捏在二手平台竞拍图源:网络截图
一位制作“捏捏”的店主告诉记者:“这些爆款‘捏捏’都是手工制作,制作周期较长,其实原价不贵。但是因为数量少就很稀缺,再加上有的制作者是人气手工博主,所以会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据其了解,有玩家会以低价抢购后,放到二手平台售卖,打上“孤品”的旗号赚取差价。
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捏捏”还能捏吗?
在社交平台,“捏捏甲醛”“捏捏有毒吗?”占据搜索榜前列。在文具店走访过程中,记者也购买了一款简单塑料包装的水果“捏捏”,包装上无产品成分说明,凑近一闻甚至还会有刺鼻味道,捏过之后的手掌甚至有“水果皮”掉色。社交平台有网友发文称,“做‘捏捏’的过程超过三小时就很不舒服”,“我基本上捏半个小时就会头痛,甚至还会有恶心的感觉”。
图片
沈先生测试前后数据显示 图源:网络截图
无独有偶,前有媒体报道,来自深圳的沈先生自行购买了甲醛测试仪,对孩子购买的“捏捏”玩具进行了甲醛和TVOC含量的测试。根据沈先生录制的检测视频,测试地点选在通风的楼梯口,当沈先生将测试仪放入装有“捏捏”玩具的收纳袋后,数值开始飙升。从沈先生的测试结果来看,“捏捏”玩具甲醛浓度数值较测试前飙升。当沈先生将测试仪从装有“捏捏”玩具的收纳袋取出后,各项数值快速回落。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捏捏”由硅胶和固化剂调和而成,在等待胶水凝固时会释放甲醛和TVOC,制作多了会吸入大量有毒气体。5月24日,记者在某电商平台搜索“捏捏”,在首页出现“捏捏diy材料包硅胶套装”,店家宣称:“针对‘捏捏’新玩家,一套配齐自制所有装备”,在此套装中配有“捏捏”专用硅胶、模具、色膏、凡士林、EVA透明带等28种原料材料。当记者询问到是否有毒时,店家出示一张“sgs检测报告”,在这张报告上,关键送检信息被隐去,留下的只有部分微量元素的含量。几乎所有出售原材料套盒的商家都会拿出此张检测报告,硅胶胶水的生产日期、质量合格证、生产厂家等均未标识。
图片
店家出示的“sgs检测报告”图源:网络截图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走访中发现,线下售卖的“捏捏”有一些材质注明为TPR。这种材料为热塑性橡胶,回弹性和耐磨性都不错,但TPR材料的制作须添加增塑剂,如果使用的TPR材料不合格或者生产过程控制不严格,玩具就可能会出现邻苯超标,也可能因着色剂引入有害物质及其他不被相关法规许可的物质。
材质注明为TPR的捏捏
中国数实融合智库论坛专家洪勇提醒道:“市场上充斥着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捏捏’产品,尤其是三无产品,可能带来健康隐患,部分厂商可能为了追求利润而忽视材料安全。其次过度商业化导致的情感消费陷阱,可能加剧非理性消费行为。因此,行业需要加强监管,提升产品质量。”此外,有专家指出“捏捏”容易滋生细菌。多数解压玩具都是和手直接接触,容易粘上灰尘和杂物,又在手里捏来捏去,容易滋生细菌,长期接触还容易引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