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南极科考的162天

图片
作者简介
 王少勇 
中国自然资源报社首席记者,2023年11月,跟随南极考察队出征,历时162天,撰写“南极纪行”系列报道30篇,近6万字。
作为《中国自然资源报》特派记者
我跟随“雪龙”号
参与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
2023年10月31日
我与前来送行的同事
在“雪龙”号旁合影
图片
起航后的24天:还是那个大海
夜里船摇晃的幅度巨大,躺在床上像是在游乐场坐海盗船,买一张票可以坐整整一夜。
11月1日上午
“雪龙”号启航
队员们向亲友挥手告别
图片
图片
第一个海上落日
月光在黑色的海面上
铺出了一条宽阔而明亮的道路
你甚至相信
踏上这条道路
径直向前走
就一定能到达天空
图片
第一轮海上明月
“雪龙”号驶入深蓝
晕船的感觉袭来
我试着跟上大海的节奏
把一只脚稳稳地踩在甲板上
任由身体的重心随船的摇摆而改变
让大海决定我另一只脚落在哪里
就这样,我甚至在甲板上跳起舞来
图片
尽管晕船
大家仍在坚持工作
“南极大学”第一堂课开讲
图片
起航后第8天
“雪龙”号越过赤道
考察队举行拔河比赛等活动
图片
穿过龙目海峡
“雪龙”号从太平洋驶入印度洋
风浪渐大
我看到无数个大海
每一个都试图站立起来
图片
航行15天后
抵达澳大利亚西部的弗里曼特尔港
“雪龙”号补给油料和物资
图片
离开弗里曼特尔不久
我们就来到西风带面前
浓雾仿佛是从天顶垂下的一层层白色纱帘
垂在灰色的海面上
把我们围拢得严严实实
太阳就像一盏床头灯,为我们亮着
让我们感到些许温暖
这雾提醒我们已经进入西风带
这雾就像是一个入口
图片
考察队领导听取气象汇报
确定第一次穿越西风带的方案
图片
第一次西风带穿越
浪高4~5米
“雪龙”号的最大横摇达到22度
夜里我不知醒了多少次
要么被剧烈的摇晃晃醒
要么被物品摔落的声音吵醒
躺在床上,身体就像是一个标尺
测量船摇摆的幅度
后背一直在用力贴着床铺
担心被甩下床
以至于早晨,背部肌肉酸痛
经过4天4夜航行
11月24日下午3时50分
在南纬57度
队员们看到了第一座冰山
在浓雾中泛着莹莹的蓝光
如梦似幻
像是南极发出的请柬
图片
起航后第25天至30天:初识南极
冰山一座接着一座,这是一场移动的海上雕塑展。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为它们命名,在这里似乎可以找到世上的万事万物。
“雪龙”号进入浮冰区航行
图片
我见到的第一只企鹅
阿德利企鹅
图片
卧在浮冰上休息的食蟹海豹
图片
随着船的移动
观看角度不停变化
同一座冰山变幻着模样
迎着它来时
它酷似一只乌龟
目送它去时
它就变成了一支海螺
同样地,鲸鱼会变成巨人的左脚
河马会变成火车头
而冰山的背面
肯定又能引发更多其他想象
图片
图片
图片
夜里10点半
天空的亮度近似于日出前的东方既白
这个亮度将一直维持着
直到凌晨2点左右
太阳再次升起来  
我们进入了准极昼
图片
离中山站越来越近了
霞光满天
图片
起航后的31天至46天:拼搏在中山站
搬一会儿胳膊就酸了,坚持,搬一上午感觉非常疲惫,坚持,再搬一下午,到了晚上终于可以休息了,累到话都不想说,躺床上就睡着了,第二天一早浑身肌肉酸痛,再坚持,继续和大家一起去拼搏。
抵达中山站的前一天
考察队召开中山站区域卸货作业动员会
明确任务、分工
在中山站要卸运的考察物资近1600吨
图片
我跟随考察队领队
乘坐海豚直升机第一批上站
慰问中山站越冬队员
图片
图片
中山石及综合楼、越冬宿舍楼
图片
图片
考察队员陆续抵达中山站
搬运个人物资
图片
卸货作业紧张有序地开展
KA-32直升机在冰面吊运油囊
图片
大集装箱里的物资
要靠队员们搬运出来
再码放进小集装箱或者网兜里
在考察队员口中
这项工作叫“掏箱”
我也参加了这项劳动
图片
为提高效率和节省体力
我和队友们站成一排
将一箱一箱的物资接力传递
组成一条“人力传输带”
而站在两头的队员最累
不停地弯腰,搬起或码放物资
不需要安排
队友们主动轮流承担最累的工作
图片
海冰破裂
冰上作业面消失
考察队决定采取直升机舱盖吊挂的方式
开展后续卸货
图片
相比于宽阔的冰上作业面
“雪龙”号的舱盖狭小很多
KA-32直升机在吊运的时候距离吊臂非常近
图片
图片
经过半个多月的顽强拼搏
直升机吊运飞行49架次
共卸运考察物资1561吨
圆满完成了此次南极考察的
第一次大规模作业
12月16日
在内陆出发基地
为29名南极内陆考察的勇士送行
图片
内陆考察队员分为两队
一队前往昆仑站
另一队前往格罗夫山区域
他们要克服
白化天、冰裂隙、寒冷、高海拔等考验
图片
内陆考察的车队
考察队员在格罗夫山地区开展了
地质调查、环境调查、航空调查等
其中,利用无人机航飞识别陨石分布的
航空调查是一大亮点
图片
考察队员在昆仑站首次开展了
近红外天文观测
以及近地空间环境全时段监测
此外,升级改造了我国自主研发的
昆仑站无人值守能源系统
维护并升级改造昆仑站GNSS基准站
图片
起航后的47天至58天:反方向的钟
离开中山站后,“雪龙”号一路向西航行,从南印度洋进入南大西洋,穿越本初子午线,继续向西,直到大西洋的西部边界,连续跨越9个时区才能抵达长城站。环绕南极大陆的洋流顺时针转动,而我们逆时针航行,如反方向的钟。
自12月18日以来,每天晚上船时8时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的广播就会响起:
“今晚拨钟,将时钟拨慢一小时。”
然后,船上所有子母钟的分针
都开始反方向旋转一圈
图片
航行期间
考察队员得到难得的休整机会
冬至这天
大家一起在二楼餐厅包饺子
图片
途径威德尔海,冰山目不暇接
威德尔海盛产的纯洁和寂静
被包装成精美的冰山
沿着时间之轮向外输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雪龙”号启用东一区时间那天
我把电脑时间设置为柏林时间
手机时间设置为巴黎时间
而我选择与极净极静的南极共时
图片
起航后的第59天至70天:
长城站的跨年不眠夜
2024年1月1日零点,当新的一年来临时,虽然太阳已经落下,但天还亮着,在乔治王岛冰盖上方云层的缝隙里,闪耀着一道金色的光芒。那是新年第一道光,属于奋斗者的光。
“雪龙”号于2023年12月28日
抵达长城站附近,停船抛锚后
当天下午开始卸货作业
图片
从“雪龙”号眺望长城站
图片
图片
图片
苏州寒山寺赠送给长城站的钟
长城站位于
南设得兰群岛的乔治王岛
属亚南极气候
地上生长着发草、地衣等植物
图片
图片
长城站区域的物资运输依靠驳船
驳船是一个漂浮在水面的平台
大概十五六米长,七八米宽
上面能并排放下两个集装箱
一次最多能运送40吨左右的物资
其自身没有动力
靠两艘橡皮艇带动前行
图片
图片
2023年的最后一天
卸货作业正在紧锣密鼓开展
图片
2024年1月1日零点
当新的一年来临时
虽然太阳已经落下,但天还亮着
在乔治王岛冰盖上方云层的缝隙里
闪耀着一道金色的光芒
这时,驳船正在从长城站驶向“雪龙”号途中
在长城站码头忙碌的队员们看到了那道光
正在“雪龙”号船舷边等候的队员们
看到了那道光。
那是新年第一道光
属于奋斗者的光
图片
中国和乌拉圭考察队员
在长城站附近
合作开展企鹅调查
图片
图片
金图企鹅和企鹅宝宝
图片
阿德里企鹅喂养幼崽
起航后第71天至84天:德雷克海峡
德雷克海峡像一只手,把整个南半球的蓝握在手中,蓝变成了深渊;把横扫两个大洋的风握在手中,风变成了利剑。
离开长城站前往智利的彭塔阿雷纳斯
要穿越这颗星球最波涛汹涌的海峡之一
——德雷克海峡
图片
穿越德雷克海峡
沿美洲大陆东海岸向北继续航行
进入麦哲伦海峡后
海的身后是巴塔哥尼亚的草原
图片
考察队在这里完成人员轮换和物资补给
常年劲吹的西风
将彭塔阿雷纳斯的树造型为这般模样
图片
图片
离开时
一道彩虹相送
图片
离开彭塔阿雷纳斯
我们再次穿越德雷克海峡
返回长城站
这也是“雪龙”号第三次穿越西风带
我们经历了高达30度的横摇
这一刹那被风撕成碎片
仅能拼凑出表象……
这一刹那的碎片散落于海上闪闪发亮,
是浪涛的白银盔甲
图片
起航后第85天至126天:
在大洋调查中迎来龙年
许多队员感慨,虽然这是离家最远的除夕之夜,却也是最热闹的除夕之夜。
回到长城站附近
“雪龙”号的大洋调查
在长城半岛临近海域拉开序幕
后来转战宇航员海和普里兹湾
持续一个多月时间
CTD(温盐深剖面仪)下水
采集不同层位的海水样品
为海洋“体检”
图片
磷虾拖网捕获磷虾样品
摸底南极“关键物种”
图片
图片
图片
南大洋中层鱼调查
图片
南大洋底栖生物调查
图片
图片
图片
海底沉积物样品
图片
微塑料调查
为海洋做“健康监测” 
图片
布放潜标
图片
施放探空气球时
队员会在气球上写上心愿
我写下了:守护大自然
图片
2024年2月7日(腊月28日)
中国第5座南极科考站秦岭站开站
船时凌晨4时,在“雪龙”号分会场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通过卫星连线
参加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活动
图片
2月8日(腊月29日)凌晨5时
当前站位最后一项中层鱼拖网作业完成
“雪龙”号驶向下一个站位
早晨8时30分,利用航渡时间
考察队召开全体大会
集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
图片
9时,“雪龙”号抵达下一个站位开展作业
风浪越来越大
考察队决定,完成当天的作业计划后
“雪龙”号即驶离作业区避风
组织队员在餐厅、多功能厅等场所
悬挂红灯笼,张贴剪纸、福字等装饰
图片
2月9日(除夕)一大早
“雪龙”号的厨房就开始准备年夜饭
15时,所有不在岗队员一起在餐厅包饺子
17时,“雪龙”号二楼餐厅
考察队春节聚餐活动正式开始
图片
图片
2月10日(正月初一)一早
“雪龙”号继续起航
向着下一个调查站点前进
图片
图片
图片
大年初二一早
我和队员乘坐直升机前往陆地
执行陆基调查任务
安装了一台新型全自动气象站
图片
夜里我们在应急避难所——
“苹果屋”里躲避寒冷的下降风
这两间“苹果屋”由中国第39次南极考察队建造
图片
海洋哺乳动物调查
也是大洋调查的一项内容
这是地球上有史以来
已知最大的动物——蓝鲸
图片
图片
一头长须鲸在冰山前游过
图片
两头座头鲸扬起尾鳍下潜
3月1日上午
三大重点海域大洋调查圆满完成
图片
当晚天气晴朗
我第一次看到极光
图片
图片
起航后第127天至162天:告别南极
自从第一眼见到你
我就试着与你告别
以你的冰雪 你的寂静
你养育的鲸鱼和企鹅
以你在晶莹寒夜中
显现的不可思议的光
3月6日
在与中山站越冬队员告别后
“雪龙”号开始返航
我开始与南极告别
图片
南极的夏天即将过去
海面结出荷叶般的冰
图片
3月13日下午一点半
“雪龙”号向北越过南纬60度
这是我拍到的最后几头鲸鱼
图片
第四次穿越西风带之后
我们抵达澳大利亚的霍巴特港
部分队员下船,乘坐飞机回国
图片
离开霍巴特
一群宽吻海豚在船头乘浪
图片
图片
赤道附近,海面每天上演鲣鸟和飞鱼的追逐
4月8日
我们回到祖国的内海
图片
4月10日
“雪龙”号停靠青岛奥帆中心码头
我在这里下船
图片
文图:王少勇
新媒体编辑:赵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