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下滑,车市再迎裁员潮

2024年车市的“裁员浪潮”,来的比往年更早一些。
年初,飞凡阿维塔等车企和博世、采埃孚、大陆集团、法雷奥等在内的零部件巨头先后宣布裁员计划,掀起了裁员潮。
进入年中,这股裁员潮愈演愈烈。从特斯拉的大规模裁员计划到理想汽车广汽本田的人员优化,再到大众集团的裁员,车圈似乎进入了一段动荡期。
阴云笼罩,五家车企相继宣布裁员计划
据盖世汽车整理发现,自4月至今,已有5家车企传出或者宣布了裁员消息。
5月21日,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计划削减至少10%的员工,这一计划已经实施了一个多月,但他还没有完成,裁员可能至少持续到六月。
事实也正是如此,5月20日,据韩国媒体报道称,作为全球裁员计划的一部分,特斯拉开始削减其在韩国的员工规模,并为自愿离职的员工提供额外的补偿。
根据知情人士透露,特斯拉韩国通过电子邮件向所有员工提出了自愿辞职的请求,并提出了两项特别遣散费方案。
除了基本的遣散费外,特斯拉还提供最多两个月工资的补偿,不过这一方案只对5月16日前申请自愿离职的员工有效。
而在5月17日至22日期间申请离职的员工除了基本遣散费外,也可以获得一个月工资的额外补偿。报道还表示,特斯拉已经解散了其在韩国的超级充电团队。
图片
图片来源:特斯拉
特斯拉此轮的裁员计划不仅席卷韩国,欧美及中国市场亦未能幸免。
其中,针对中国市场的裁员计划,据知情人士透露,最新的裁员影响到特斯拉上海工厂的一系列部门,包括客户服务人员、工程师、生产线工人和物流团队。知情人士还补充称,特斯拉上个月的裁员对销售代表的影响更直接。
其中一名知情人士指出,特斯拉中国大部分被裁员工将获得相应的补偿(相当于每工作一年可获得一个月工资),另外还可获得三个月的额外工资。一些员工在经理的陪同下离开了工作场所,还有一些员工则集体乘坐班车离开。
无独有偶,近期又有媒体先后曝出两家车企的裁员消息。
5月16日,多家媒体报道称,五一假期之后,理想内部进行新一轮全公司的人员优化。
据悉,首先“动刀”的是人力资源部门,造型部门、生产以及供应链相关部门均有不同比例的人员调整,这轮人事大调整从5月第一周开始,将在5月底前结束。
另外,位于上海的纯电产品团队也将迎来收缩,现该团队部分员工已前往北京顺义理想汽车总部,讨论后续纯电产品规划调整。按照原定预期,今年下半年理想汽车还将发布三款M系列纯电产品。
另据报道,理想汽车整体优化比例超过18%,预计涉及员工人数超过5600人。其中,销售服务运营部门优化超过400人,招聘部门从原来的200多人缩减至40至50人,智驾团队会缩减到1000人以内。对于裁员一事,理想汽车尚未做出回应。
与理想汽车同期被曝出裁员消息的另一家车企是广汽本田。
据报道,5月以来,广汽本田已通过逐级通知的形式,启动大规模裁员,规模预计上千人。内部人士称此次为整体裁员,涉及多条线。目前内部已启动离职程序,以主动离职为主,会有相应的补偿,当前很多员工已经开始离职前的体检了。预计裁员行动会持续至8月。
针对裁员,广汽本田回应称,“为了保证公司的可持续经营、加速战略转型,广汽本田将进一步提升人员效能。措施包括生产领域部分员工第一次劳动合同到期不续约、自愿协商解除劳动合同等。”
图片
图片来源:广汽本田
 此外,在本月初,大众集团公布了一项重大的人事变动计划,旨在通过精简行政人员来应对当前的经济挑战,并提升公司的整体业绩。为了鼓励员工自愿离职,大众集团提供了诱人的离职奖励,符合条件的资深行政人员除了正常的遣散费外,还可以额外获得高达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9万元)的奖励。
另在4月底,Stellantis位于底特律郊区的斯特林高地装配厂(Sterling Heights Assembly Plant)解雇了199 名全职工人,该工厂主要负责生产Ram 1500车型,本次裁员已经于当地时间4月22日生效。
自去年11月UAW与Stellantis签订新合同以来,该公司进行了一系列裁员,涉及小时工、受薪工人和补充工人。
业绩下滑引发裁员潮
“裁员”消息不断,映射出当下车企生存的艰难。在业内看来,本次裁员潮背后的原因或是业绩下降驱动的“降本增效”。不过透过各家的官方回应,在“降本”背后,大家的出发点又各不相同。
对新能源车企来说,其在发展初期往往经历快速增长,企业为了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可能会招聘大量员工。然而,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和稳定,昔日的蓝海已转变为竞争激烈的红海,新能源车企需面临着从快速扩张到精细运营的转变。
加之今年的竞争白热化的智能电动赛道尤其的“内卷”,新能源车企不仅要与同行业的对手短兵相接,还要应对来自传统车企转型所带来的额外冲击,生存空间遭遇前所未有的压缩。
即便像特斯拉和理想汽车这样在上一年“赚麻了”的车企,也难以回避净利润显著下滑的现实。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特斯拉共交付新车180万辆,同比增长38%。销量的增长也拉动了特斯拉的营收。2023年特斯拉营收为967.7亿美元,同比增长19%;净利润为150亿美元,同比增长19%。
但是在进入2024年后,特斯拉交付量开始下滑。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全球交付约38.7万辆电动车,同比下滑8.5%,这是近四年以来特斯拉首次出现单季度销量同比下滑。这一变化直接使得其营收缩水。一季度特斯拉实现营业收入213亿美元,同比下降9%,净利润为11.29亿美元,同比下滑55%。
理想汽车也同样遭遇逆风。据其2024年一季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256亿元,同比增长36.4%;实现净利润5.91亿元,同比下降36.7%。但从环比来看,公司营收下降38.6%,净利润减少了九成。
图片
图片来源:理想汽车
面对利润缩水及人员冗余,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成为首要任务,裁员成为资金链紧绷与市场重压下的无奈之举。就像马斯克在4月初发布的致员工的内部电子邮件中所说的,特斯拉的“快速增长”导致“某些领域的角色和工作职能的重复”。“为公司下一阶段的增长做好准备,审视公司的各个方面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率是极其重要的。” 
而对于大众集团、Stellantis和广汽本田等在内的传统车企来说,此次的裁员则更多是为了集中资源支持电气化转型,优化组织结构,确保在电动汽车领域的转型能够顺利进行。
目前,电气化转型不仅是全球政策导向的明确要求,也是市场消费者需求变化的直接反映,这迫使车企不得不加速电气化进程。
图片
图片来源:大众集团
然而,这一过程需要巨额的研发投入。以大众集团为例,其在去年宣布2023-2027年1800亿欧元的五年转型投资计划后,在今年3月13日举行的2023财年沟通会上,大众宣布了2025-2029年1700亿欧元的新五年转型投资计划。按照现在的汇率计算,高达1.337万亿元人民币,占比汽车业务营收的12%,足见其对电气化转型的坚定决心与巨大投入。
遗憾的是,进入2024年,全球经济的波动与市场的不确定性给大众集团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据其发布的一季度财报显示,其销售收入为755亿欧元,低于去年一季度的762亿元;营业利润为46亿欧元,同比下降20%;营业利润率为6.1%。
鉴于此,面对电气化转型的巨大资金缺口与短期财务压力,探索并执行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确保电气化战略的可持续性与财务稳健,变得极为关键。在此背景下,裁员作为成本控制与结构优化的一种手段,被包括大众在内的多家企业视为缓解财务紧张、保障长期发展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