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盲盒卖到海外,泡泡玛特“翻身”了吗?

图片
图片来源:鲸维度
近年来,泡泡玛特被质疑失去“光环”,盲盒热度不再。凭借出海,泡泡玛特似乎又能讲出新故事。
2023年,泡泡玛特营收63.01亿元,同比增长36.5%;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10.82亿元,同比增长127.5%。其中,中国港澳台及海外市场收入10.66亿元,同比增长134.9%,占总收入的16.9%。
在2023年半年报业绩说明会上,泡泡玛特创始人、CEO王宁立下明年海外业务营收超过2019年(18亿元)、“再造”一个泡泡玛特的目标。
在潮玩出海下,泡泡玛特能靠海外重拾光环吗?
01
寻找第二增长线
2020年12月,泡泡玛特登陆港交所,上市当天市值一度超1000亿港元,随后几个月时间泡泡玛特的市值更是超过1400亿港元。随后,泡泡玛特的市值便风光不在,截至2024年5月24日收盘,泡泡玛特的市值为463.32亿港元,市值已大幅缩水。
这背后,则是泡泡玛特的业绩增速的放缓。在上市当年,泡泡玛特收入25.13亿元,同比增长49.3%;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5.24亿元,同比增长16%。
而在2022年,泡泡玛特的收入46.17亿元,同比仅增长2.8%,远低于2021年的78.7%;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4.76亿元,同比减少了44.3%;毛利率也从2020年的63.45下降至57.5%。
也正是因为业绩表现的下滑,让泡泡玛特身陷光环消失的争议之中。2023年,泡泡玛特的业绩虽然再拾增长,但也有隐忧。
一个关键指标是,贡献总营收超过九成的会员复购率仍在下滑——2023年,泡泡玛特会员贡献销售占比为92.1%,会员复购率(购买会员中购买2次及以上的占比)为50%。而在2021-2022年,泡泡玛特的会员复购率分别为56.5%、50.7%。
对泡泡玛特来说,会员复购率是消费者粘性的一种表现,也对营收表现有着重要提升作用。在历年财报中,泡泡玛特也表示,公司制定了会员计划,以建立粉丝社区,提高忠诚度,并透过各种会员福利刺激重复购买。
会员复购率的下滑外,泡泡玛特的存货也在增长。2023年末,泡泡玛特的存货为9.05亿元,而在2020年为5.59亿元;存货周转天数更是从2020年的78天增长至133天。
同时,在盲盒之外,泡泡玛特还开始探索手游、主题乐园等领域,以进一步开发IP价值。泡泡玛特自研的以自有IP为题材的《梦想家园》经过多次测试,APP Store显示,其预计将在6月27日上线,资料显示,其为模拟经营+派对玩法的游戏。
在2023年9月,泡泡玛特的首个主题乐园开业。官方数据显示开业首月,泡泡玛特城市乐园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游客平均在园时长为4.32小时;园内二次消费占比达72%,主要来自商店和餐饮——其中,乐园IP衍生品销售占比是线下门店的5倍。
当然,时至今日,仍有不少游客表示,泡泡玛特城市乐园体验感较差,性价比也较低。
不过,泡泡玛特依旧在推进着主题乐园的建设。今年5月19日,泡泡玛特城市乐园与朝阳文旅集团签订“泡泡玛特城市乐园二期”文旅开发合作项目。双方已就乐园二期开发合作达成一致,并将启动规划设计。
02
出海已成重心
不过,相较于手游、主题乐园,泡泡玛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海外上。
泡泡玛特管理层曾在2021年业绩电话会上表示,希望将海外市场营收占比做到50%。泡泡玛特副总裁、泡泡玛特国际业务总裁文德一将2022年定义为“潮玩出海元年”,他表示,在未来10年,国际业务将是泡泡玛特最为重要的发力点之一。
事实上,泡泡玛特出海时间较早。资料显示,泡泡玛特在2018年便开始布局海外,并在全球众多核心城市开设线下门店。
2023年3月,泡泡玛特曾预计,2023年底,海外市场门店数量将达到80-90家,机器人商店接近200台,其中七成位于东南亚。
2023年,泡泡玛特在法国、马来西亚、泰国及荷兰开设了首家线下门店。截至2023年12月31日,中国港澳台及海外门店达到80家(含合营),机器人商店达到159台(含合营及加盟)。与泡泡玛特的既定目标相差并不大。
而在2023年半年报中其相关数据为,中国港澳台及海外门店为55家,机器人商店为143台。与2022年末相比,门店数据仅新增了12家,机器人商店增加了23台。由此计算,在2023年下半年,泡泡玛特明显加快了海外门店的落地速度。
在2023年上半年财报业绩会中,王宁指出,目前,泡泡玛特重点布局国家和地区依然是东南亚和东亚,原因在于东南亚市场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据媒体报道,2021年,泡泡玛特便将东南亚市场的首站放在了新加坡,并在新加坡落地数家门店及数十台机器人商店。
2023年5月,泡泡玛特与全球知名的餐饮及零售集团美诺国际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拓泰国市场。同年9月,泡泡玛特在泰国曼谷最大的购物中心Central World开设了泰国首店;今年2月,泡泡玛特又在泰国开设了第三家门店。
文德一也曾表示,除了目前已经进入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外,未来泡泡玛特将把战略版图扩大至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更好地布局东南亚的潜力市场。
今年1月,泡泡玛特在越南完成了其海外工厂的第一批产品生产,在本地化生产下,也将进一步强化东南亚布局。
不过,更多的门店是否能够持续带来业绩增长也是未知数。
03
注重线下渠道
泡泡玛特将出海首站放在东南亚除了文化相近外,也是看中了东南亚的玩具市场潜力。
据越海资本《东南亚玩具&游戏市场报告》显示,东南亚玩具游戏市场在规模2023年突破200亿元,收入规模持续增长,2023年为56.4亿美元,2028年预计增长至65.2亿美元,该市场预计将以每年7%的速度增长。
这也意味着,竞争不可避免。
2017年,52TOYS就通过海外授权代理的形式,进入了日本、北美、东南亚等地区。名创优品旗下的潮玩品牌TOP TOY也曾表示,东南亚是其未来海外布局优先考虑的地区,而名创优品早已在东南亚搭建起了销售网络,TOP TOY也能借力铺设销售渠道。
除了国内品牌出海东南亚外,本土品牌也在崛起。2012年,Mighty Jaxx在新加坡成立,其产品涵盖盲盒、手办、艺术玩具等。资料显示,自有的原创IP大概占30%左右,剩余的产品主要是和漫威、海贼王、加菲猫、海绵宝宝等大IP合作。其IP合作不仅限于动漫影视,还进入了体育界,其还与李宁、德甲多特蒙德足球俱乐部、曼城足球俱乐部等合作,推出产品。
Mighty Jaxx也早已出海。资料显示,Mighty Jaxx的产品已经销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品牌在2014年便进入了中国市场,目前已有60%的业务来自中国。
不管是海外还是国内,IP的受欢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潮玩品牌的业绩表现。有媒体报道,为了减少风险,泡泡玛特最早是以To B为主,逐渐转向To C策略。即先通过试错成本更低的经销商模式进行试点,在当地设立合资公司往to C的直营方向靠拢。在直营方向上,泡泡玛特则尽可能用“快闪店”以及“机器人商店”等轻渠道方式进行试点。
在海外逐渐拥有影响力,以及团队、供应链的调整后,泡泡玛特在2021年将出海模式转变为DTC,即直接面向海外消费者的经营模式。即本地有实力的渠道商合作后,泡泡玛特开始一面采用自营、合营的方式建立直营门店,另一面积极布局线下机器人商店和Shopee、亚马逊、速卖通等跨境电商平台。
不过,东南亚销售仍以线下渠道为主。52TOYS创始人陈威曾表示,海外潮玩还是比较注重线下的,因为他们线下的店更成熟。像日本和东南亚,大量的线下店遍地开花。
为了契合当地消费习惯,在东南亚的市场上,如泡泡玛特的潮玩品牌出海,大多需要大量铺设线下店的重资产模式去进一步打开市场,这也增加了品牌们的出海成本。而潮玩品牌在海外本就是从零出发,需要进一步加大本土化,创造出消费者喜爱的IP产品,才能顺利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最终将海外市场培育成业绩的第二增长线。
作者 | Fanie
来源 | 鲸维度(ID:WhaleDim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