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电影海报挂在脖子上做宣传,也只有竹内亮导演能干出来这种事

图片
​知道日本导演竹内亮,一方面是因为在微博上经常看到他的动向,第二个就是如他自己所说,几年前拍摄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出圈,知道他的中国人多了起来。
如果此前看过9集的再会长江,可能就不会去影院看这部电影剪辑版。这几段故事里,让人感动最多的就是藏族女孩茨姆这十年的变化,特别是作为民宿老板,还有跨越十年的情感。记得曾在朋友圈点赞的视频里看过一些片段。因为感动,就想着找机会要去看一下这部纪录片。
图片
于是前不久在影片正式上映前,有机会参加了本片在北京的首映礼活动,竹内亮也到现场和大家互动。虽然汉语已经表达流畅,但其性格特点,和一些表达方式,就能看出和中国人,或者说一个中国导演是有区别的。
特别是当主持人夸赞影片的时候,他总强调不要“商业吹捧”。但是这样的首映礼现场,往往就是要听喜欢作品的观众和粉丝对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这次观影活动,唯一遗憾的是,没有请到茨姆来到活动现场,要知道这段时间竹内亮曾带她去了日本的几个城市宣传影片,也带她去过上海参加放映活动。
图片
作为这样的小众影片,还是需要自己多跑现场,多宣传,这段时间还看过竹内亮在南京的大街上,把本片的海报挂在脖子上做宣传,直接问过路的人是否愿意看自己拍摄的影片。好在有些人还是认出了竹内亮,也有人会想起茨姆,虽然叫不上名字,但是也能说出是关于西藏女孩的故事。
由这个特别能引起人情感共鸣的角色打开这部纪录片,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在众多故事中,我印象深刻的还有这么几个,一个是在重庆的70多岁的搬运工老蒋,也就是俗称的“棒棒”。这个词早年间就是苦力和脚夫的意思。
图片
重庆山城的特殊地理构造,决定了很多地方还是需要有人帮着把沉重的行李箱扛到地面。有一场戏,就是表现了游客让搬运工把行李挑到地面,还要走很远的路,才到车门口。年过70的棒棒老蒋,遇到这样的活儿,再好的体力也吃不消,于是埋怨对方,发生了口角,甚至要演化成肢体冲突,摄影机记录下了这一刻。
另一个故事,就是重访被称为摩梭族的女儿国,见到那些性格爽朗的摩梭女子,喝酒调侃之下,亮叔也有点吃不消。回访当年接受采访的女子已经成婚有了孩子,竹内亮问到关于女权和女性地位的话题,得到的回答很有意思,摇桨的摩梭女子说依靠男人会让女人们嘲笑。对比这样一个少数民族母系社会的存在,这些对谈是一个很好的思考现实世界的切入点。
图片
另一个触动人心的故事,就是竹内亮开车导航去那个曾经到过的贫困村落,十年后,那所中学已经被拆除很多房屋已经沉入水底。当地一个在船上开饭馆的渔夫,生意惨淡,无人问津,与当年生意火爆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很多变化之中带来的不同现实样貌引人深思。
总体来说,无论是电影版,还是剧集版,这部纪录片都有它值得肯定的价值和意义。竹内亮完成长江的拍摄,也是为了弥补当初10年前拍长江时没有拍到长江的第一滴水,带着这个愿望和目的,同时回访当年的采访者,也让这个故事增加了更多看点。
图片
毕竟这种跨越时间的对比带来的思考,是非常直接而有力的,特别是十年后,这些被访者的生活环境的发生的巨变,比如茨姆的婚姻是父母给定下的,但是她的妹妹就不想在30岁前结婚,而姐姐在20岁之前已经嫁人。妹妹话语间也聊起了类似抖音的高科技。
因为长江的题材,有些观众希望竹内亮能去拍黄河,也有人希望让他拍自己熟悉的南京。而说到这个城市,也很佩服竹内亮的选择,毕竟日本人在南京,对中国人来说可是比较敏感的存在。而他不但扎根于此,还娶了中国妻子。
图片
在这个短视频泛滥的时代,视频拍摄变得轻易,质量参差不齐。但是有主题有趣味性,且兼顾思考价值的内容,还是能引起更多人的兴起与共鸣。可以看出来,拍摄纪录片是竹内亮的终身事业,他的另一个系列我住在这里的理由已经拍摄了四季,希望这样有品质的纪录片,能被更多人看到。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