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照千年的镜子:契丹文八角铜镜

原标题:文博周历|一枚照千年的镜子:契丹文八角铜镜
明镜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
吉林省地处祖国东北,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与中原往来十分密切,也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一面出土于吉林大地的铜镜能讲出多少故事?今日文博周历带你走进吉林省博物院的十大国宝之一——契丹文八角铜镜。
图片
契丹文八角铜镜得来十分偶然。1971年6月,吉林省大安县红岗子公社永合大队小学一名小学生,在帮助学校基建的时候,无意间挖出这枚镜子。经过文物部门相关人员鉴定,确定这是一枚青铜镜,也就是这枚契丹文八角铜镜。
契丹文八角铜镜呈八角形,直径26厘米,厚0.9厘米。镜面光亮可鉴,镜背中央为一半球型钮,高1.4厘米。如果一位女性想要照这枚镜子,它的大小恐怕更适合侍女双手捧之。
图片
铜镜刻有铭文共五行,为契丹文,从右到左竖读,大意为:“时不再来,命数由天,逝矣年华,红颜白发,脱超网尘,天相吉人。”
虽然并不清楚镜的主人当时是怎样的处境,但通过文字的释读也能感受到主人感叹人生苦短,以及对逝去的美好时光的眷恋。
契丹文八角铜镜最有价值之处就在于这段铭文。契丹民族在建立了契丹王朝后,为了适应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曾参照汉字先后创造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用以记录契丹语。两种契丹文字在辽代与汉字并行。至明代已无人认识。契丹文字失传是因为在当时只有贵族使用契丹文,平常百姓用到的还是汉文,当时契丹人信奉佛教,就连抄的经文也是汉文,由此可以看出契丹文并没有大范围推广和使用。这面契丹文八角铜镜上面的契丹文字为契丹小字。同时这面铜镜是有契丹文的铜镜中镜面最大、文字最多的,对研究辽代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图片
在铜镜的边缘阴刻了七个汉字:“济州录事完颜通”。这句话大致可以推断出铜镜的“前世今生”——镜的所有者;济州,地理位置大致在辽代的黄龙府,金济州,在当时是东北地区的重镇之一;“录事”是掌管文书的官职;完颜通是金人的名字。遗憾的是完颜通此人不见史籍记载。
据《金史》记载,天眷三年(1140年)改辽黄龙府为济州,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更为隆州,贞祜初升隆安府。因此推断这面铜镜极有可能是一件辽代的旧物,签刻时间应为1140年至1189年间。
金历经与辽的战争,与南宋的对峙,连年用兵,铜禁极严,境内铜镜都要经过官府签押。这面辽代铜镜到了金朝之后,掌管文书的官员完颜通获得这面铜镜,由他来签刻发放使用。
图片
契丹文八角铜镜契丹文的四周有对称的两组花纹,是中原地区常用的缠枝纹。镜子质地优良,线条古朴匀整。
宋辽金时代,是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的交往频繁,不仅汉民族深受少数民族的影响,少数民族在各方面也沾染了浓厚的汉文化色彩。从这面铜镜来看,当时仿效、铸造、冶炼、制作等技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图片
如今,契丹文八角铜镜成为了吉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静静地伫立在展厅里向今人诉说着穿越千年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