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抵制6·18促销”,出版社与电商之间无解的博弈

图片
京东2024年的6·18大促尚未开始,序曲已经传遍互联网——两份出版行业向京东方面发去的“联合声明告知函”,将电商平台与出版社之间的博弈摊开到公众面前。
两份“联合声明告知函”涉及北京、上海共56家出版社,并且盖着出版社的公章。告知函称,不参与京东方面提出的全品种图书低价折扣促销活动,也不承担活动期间产生的任何返利费用。
按照京东最早公布的促销政策,今年6·18期间图书的折扣是2~3折。多位出版人表示,这已经低于大部分图书的成本线。这也是此次联合抵制行动能够得到出版社大规模响应的主要原因。在告知函公开后,京东上相关出版社的部分图书促销优惠已由“大约2.8折”调整为5折,还有网友反馈称部分图书下架。5月22日,银柿财经向京东方面发去相关采访问题,截至发稿暂未获回应。
银柿财经了解到,在图书行业“高定价、低折扣”的发展趋势下,出版社与平台就折扣力度、参加促销的图书品种进行的“拉扯”和博弈时有发生,却始终未能有更好的解决办法。而这次出版行业联合抵制的最终结果,是否能引出一个新的答案?
图片
北京10家出版社联合声明告知函
多次抵制电商低价售书
这两份告知函的收件方均是江苏圆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该公司由京东集团三位相关高管持股,主要负责图书销售业务。此次联合发声的单位包括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等10家出版社,以及上海出版社经营管理协会代表的46家会员单位。
从告知函内容来看,京东给出的价保政策不一。北京10家出版社决定不参与“全品种图书价保30折”的促销活动,上海出版社经营管理协会则是不参与“以全品种图书要求各社以20~30折不等的价保政策”促销活动。而且,京沪两地的56家出版社均称“不承担活动期间产生的任何返利费用”。
5月21日上午,上海三家成员单位出版社工作人员向银柿财经确认告知函属实。
图片
上海出版社经营管理协会发布的联合声明告知函
一家出版社工作人员周琴(化名)透露了此次告知函背后更多的细节。“我们是突然接到(京东方面的)口头通知才知道今年的折扣力度的,没有经过我们出版社的允许。”她多次提到,出版社并不是抵制促销活动,而是想要一个双方正常沟通的流程。
据了解,按照正常的促销流程,往年在6·18大促活动开始前,出版社和平台之间有函件的往来,就参与的具体图书品种、折扣力度以及返利费用等进行沟通协商。
上海另一家出版社工作人员表示:“还在与京东方面沟通,不方便透露。”银柿财经也多方联系了其他出版社的营销工作人员,均称“比较敏感”。
据媒体报道,一名自称“京东图书采销员工”的网友在5月21日晚间在朋友圈中回应,表示已收到相关出版社发函。该员工还表示,出发点是为了卖更便宜的图书让利给消费者,并通过薄利多销给合作方创造收益。5月22日,银柿财经向京东方面发去相关采访问题,截至发稿暂未获回应。
在56家出版社发函抗议之下,这两天京东官网部分图书的折扣政策已作出调整。有不少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留言称,满减活动出现变化,部分图书显示无货。5月21日,银柿财经在登录京东官网时看到部分图书展示海报显示“5折封顶叠加券满300减130,≈2.8折”,但5月22日部分图书已调整为5折销售。
图片
5月22日,京东图书的宣传海报
其实在10多年前,出版社就曾发起过抵制电商平台低价促销的类似抗议。据媒体报道,2013年,同样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北京8家单位抵制京东开展的“逆价销售”,最后京东将涉及出版社的书籍在活动期间全部下架,活动结束后才重新上线。
更早之前,2011年5月,24家少儿类出版机构集体抵制京东商城“全部少儿图书4折封顶”。当时刘强东通过微博强硬表示:“请图书部门同事把这些出版社记下来,他们的图书永远四折。”没过多久,京东商城又发表声明称,有关24家出版社联名抵制的传闻纯属子虚乌有,京东也从未违反“不得低价倾销”等相关规定。
“基本相当于亏本卖书”
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图书的定价在不断走高。从数据来看,北京开卷发布的《2023年图书零售市场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图书定价总额)规模同比增长率由2022年的负增长转为正向增长,同比上升了4.72%,码洋规模为912亿元。
在出版行业从业多年的汤宇谦(化名)介绍,图书定价走高趋势明显,与成本上涨有所关联。“图书定价是依据直接成本来核算的,包括版税、印制、编校、翻译等费用。”汤宇谦表示,近几年纸张价格、人工成本都在上涨,很多图书的版税费用也在提高。虽然不同品种图书成本存在差异,但大部分图书的直接成本费用会占到定价的30%左右。
银柿财经翻阅了几家以出版与发行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的2023年财报,发现部分公司相关营业成本的确有所增加,诸如中国出版(601949.SH)中信出版(300788.SZ)以及时代出版(600551.SH)的编录经费均呈上涨趋势。其中,时代出版的“新闻出版”业务中,版权费、稿费、租型费用,印刷成本这两栏变动幅度分别为35.84%、10.76%。但由于具体业务、销售规模的不同,也有出版企业2023年的印刷、版权、稿费成本也下降了。
多位出版人还提到,这些主要是图书生产的直接成本,此外还有仓储、运营、销售等间接成本。在他们看来,今年京东6·18图书全品种2~3折的折扣力度,已经让图书的售价低于经营的成本线。这是他们抵制促销活动最为关键的原因。
图片
图书市集
出版人营销编辑章昊(化名)举例称,“两折这样的折扣率,一般都是我们在处理库存书才会给的优惠。”周琴也直言:“2~3折的折扣力度,没法覆盖我们出版社的图书生产成本,相当于亏本卖书。”
银柿财经还注意到,这次发起抗议的56家出版社主要是央企或国企。北京10家出版社推出的图书,以科普教育类、经济管理类、专业类书籍出版为主。据汤宇谦介绍,从国外引进的部分外版书版权费较高,核算全部的直接成本后有些品种甚至会占到定价的50%左右。此外,教辅书、专业书等图书的成本占比也会超过30%。
也因此,今年京东6·18大促制定的“全品种、低折扣”举措,让众多出版人感到无法接受,联合抵制再次发生。
低折扣成为流量的“嫁衣”
那么,出版社抵制的另一项——返利费用又是什么?
周琴举例解释道,“假设一本书定价60元,我们以供货折扣7.5折即45元给京东,如果京东20元卖给消费者,我们还要补贴中间25元的差价。”这一点,也揭开了出版社与电商平台合作模式的一角。
多位出版人告诉银柿财经,大平台实行的是寄售制,图书会先运输至平台多地的仓库中。出版社与平台之间会签订一个大的框架协议,其中约定供货折扣、退货率等,销售后会根据实际情况结算,不同出版社与平台之间结算的周期也有不同,有的账期时间较长。
“像6·18大促这种活动,折扣力度如果超出大框架协议,双方会就参与品种、折扣力度等额外进行约定,这部分图书的销售额就会单独进行结算,而且中间产生的返利费用基本由出版社承担。”章昊补充道。
不少出版人认为,平台方面未经协商沟通就打出了“全品种2~3折”这样的折扣力度,像是一场流量的绑架。他们提到,近几年不仅是给到平台的供货折扣在压低,图书的销售折扣率也在走低。
据《报告》数据,2023年中国图书零售实洋同比增长率为-7.04%,和码洋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报告》指出,这一差距背后直接指向折扣的变化,2023年零售折扣从2022年的6.6折,下降至6.1折。
对出版社来说,零售销售渠道主要包括线下实体店、平台电商以及新媒体短视频渠道等。此前,章昊曾在书店工作过一段时间,“早几年前实体书店的图书折扣力度还能在7~8折,现在有做折扣的书店就已经到了5~6折。”在电商渠道方面,多位受访出版人观察到,除了教辅类图书,以前不少大众图书的折扣价还维持在5折左右,但这两年已经有图书折扣价低于4折。
为何电商渠道折扣率会不断下探?受访出版人认为这与渠道之间“卷”价格脱不开干系。
“线下实体店生存空间逐渐萎缩,渠道方面则一直在‘卷’价格,平台和主播都想拿到更低的价格销售,尤其是在现在的消费环境下,甚至有的图书都卖到9.9元了。”章昊表示,随着直播电商和短视频渠道的崛起,像京东、当当这些平台电商卖书压力明显加大。
从数据来看,今年图书也没有那么好卖,一季度图书零售市场“寒意”明显。
北京开卷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图书零售市场码洋同比出现5.85%的负增长。从图书销售销量看,头部图书的平均销量也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短视频电商带来增长依然亮眼,同比增长31.15%,而平台电商和垂直及其他电商分别下降10.31%和10.59%。另从28家出版行业上市公司财报来看,今年一季度有23家公司净利润呈负增长。
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分析称,此次京东方面加大图书销售折扣力度,一方面是出于低价引流的考虑,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想在引流后利用其他互补性的品类考虑商业变现。“用低价引流,可能不符合商家的权益,最后影响到双方合作,也可能引发消费纠纷。”她还认为,这个结果或进一步影响到平台方的市场份额。
何时走出“高定价、低折扣”的怪圈
走低的折扣率也影响到了行业利润,部分以出版与发行业务为主的上市公司,就在财报中提到了渠道低折扣带来的压力。
例如,中信出版2023年实现扣非净利润6188.48万元,同比下降47.75%。其在2023年财报中提到,业绩下滑主要受消费市场疲软,以及图书渠道结构性变化导致折扣进一步降低的影响。财报显示,该公司图书出版与发行业务毛利率减少1.02%。
读客文化(301025.SZ)的纸质图书的毛利率变化更为明显。据其公司2023年财报,纸质书业务实现销售码洋10.28亿元,较2022年同期下降了10.92%。纸质图书业务整体折扣率从38.78%下降至35.62%,由此导致这一业务的毛利率从35.79%下降至27.64%。
不过,像读客文化这样的毛利率变化幅度并不多见。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在28家出版行业上市公司中,虽然2023年共有14家企业毛利率同比负增长,但多数公司变化幅度并不大。
其中,中国出版是为数不多的出版、发行、一般图书毛利率均增长的企业之一。年报提到,2023年公司文艺类市场份额保持第一,《额尔古纳河右岸》年销量突破350万册,累计销量超500万册。
章昊向银柿财经提到,畅销书确实能够实现薄利多销,但更多的还是头部图书。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抗议中,一个说法在部分消费者中流传开来:为了保证利润,出版社在定价时已经考虑了电商平台折扣力度,甚至有部分出版社故意提高定价。
汤宇谦介绍,“发行折扣率”的确是图书定价公式中的一个计算数字,“按照这个公式,电商平台的折扣力度一路走低,图书定价也会越来越高。”但多位出版人也强调,出版后的图书定价不能随意修改,受国家法律约束,需要上报主管部门,出版社为应对某次打折活动,临时将定价故意调高的情况不会存在。
银柿财经还了解到,为了维护权益,出版社的发行人员会时刻关注全网的图书价格,确保一些重点品类价格不会“乱”。据章昊介绍,出版社在日常经营中还会找专门的限价公司工作人员看着全网价格。一些重点品出现破价,很多渠道会跟进最低价,出版社和限价公司需要不断通知调整价格。
对于图书网上销售的“高定价、低折扣”现象,多名受访出版届人均表示无奈,认为在短期内无法改变。出版社无法放弃平台电商渠道,因为目前电商已发展成为图书零售市场中规模最大的渠道,2023年占比达41.46%,谈判优势明显。这十几年来,双方在携手合作发展的过程中,也让读者形成了低价买书的消费习惯。
“现在大家会觉得图书5折优惠都不划算,还会再看有没有3~4折的折扣。”作为一名消费者,汤宇谦自己常常都有这样的感受,“毕竟有低价,大部分人不会想用更高的价格买书。”
平台与出版社反复的价格博弈,最“受伤”的是读者。
利润承压下,出版社可能就会考虑降低成本,比方说多做低版税的书。“现在这种情况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发展到后面肯定会影响到内容生产,图书质量可能会下降。”这些出版人也不清楚该如何打破这个循环。银柿财经注意到,不少出版企业已在尝试拓展业务范围,转向文化消费以及知识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