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清兴,既亡国又亡天下了?

前几天发一篇讨论“明朝人该不该学崇祯为大明尽忠死节”的文章,结果无意中引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明亡清兴是不是“既亡国,又亡天下”了?
图片
“亡国”一说没有争议,不仅大明皇朝真切切的覆灭了,连朱氏皇族都被流民军和清军杀得销声匿迹等同于灭族。
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易姓改号” ... 而满洲贵族的入主中原则是“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
《南明史》顾城
当下很多人“亡天下”的观点,源自于明史大家顾城。他的这个观点对不对,笔者个人觉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知道这个观点的由来以及对此观点的全面了解。
首先,谁也否认不了顾城的“亡天下”,是对明朝遗民顾炎武“亡国亡天下”论的二次解读(顾城在其著作中就有引用说明)。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
《日知录·卷十三》
顾炎武口中的“亡天下”,指的是社会失去道德约束、丧失礼仪伦常,进而让人重新沦为禽兽。那么“被发左衽”是否就让“天下”亡了?至少在顾炎武看来,剃头改制并没让他变成禽兽,不然他为何要做大清的顺民?
注:顾炎武有没有降清,要看大家对于“降”的定义了。满清消灭南明后,顾炎武只是坚持不出仕,但不再有直接反抗朝廷的举措。清廷也是顾虑他的声望,而没有过于强迫他。两者之间保有一种无声的默契吧。
但顾炎武在接受改朝换代的同时,也排斥、厌恶着剃发,比如他各种办法逃避剃发或者遮掩已剃发的事实(现在对于顾是否剃发仍有争议)。而且也不是他一个人这样,黄宗羲、王夫之等人都是如此。
为何会有这种矛盾,因为在这些人心里“剃发与否”并不是他们做出“亡天下”判定的唯一条件。
在顾炎武的观念里,“天下”在物理上是人们所处的整个世界,皇朝是天下之主皇帝直接统御的区域,“中华道统”是维系天下良性运行的基础和规则,也是人们安稳生活的依仗。所以改朝换代与普通人无关,但道统将毁时,为不让天下“亡”,所有人都有参与的义务,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中华道统”的组成相当复杂,简单说是以“易、道”为神魂,以“德”为核心,涵盖“神、圣、易、德、道、根、本、祖、圣、历、经、史、子、文、数、言、政、面、肉、服、表、贤、护法”等二十多个面向。
图片
人们日常接触比较多的是,言(汉字)、经史子文(历史思想典籍)、肉(宗法、祭祀、伦常等文化)、政(律法政体制度)、面(礼仪尊严)、服(衣裳发饰用具以及日常生活习俗)、表(仁义礼智信等道德约束)等等。
从上可知,顾城提出的“剃发改制”中的“剃发”对于明末社会的影响,就远没有一些朋友想象的那么大了,它只涉及到中华道统中的个别面向。而且中华道统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包括“服”在内的很多面向一直都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外族的交互而演变。
例如从魏晋到隋唐,中原的礼仪、文学、服饰、日常生活习俗等都不同程度的被“胡”所影响或者改变。明朝虽然喊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但其并未全面恢复宋制,反而从蒙元吸纳、借鉴不少,如户籍制度、服饰等等。
至于“改制”,由于顾城并没有具体说明是哪些“制”,只能去对比道统的各个面向在明清两朝的变化。可以说基本没变,因为清朝全面继承了明朝的习俗和相关制度。例如家族宗法、语言文字、经史著作、三纲五常、祭祀、社会阶级、道德观念、律法和朝廷制度等等。
一些人会说清朝大搞思想控制和奴化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的思想理念。
这是事实,但是这些不仅是历朝历代皇帝们努力的方向(不然怎么集权),而且明朝才是集大成者。
太祖从立朝开始就热衷于制定祖制,从方方面面去强制限定臣民的行为和想法,如《皇明祖训》、《诸司职掌》、《大明令》、《大明集礼》、《洪武礼志》、《礼仪定志》、《孝慈录》、《教民榜文》等等。这是怕臣民想不出来,还是唯恐他们想得太多?
明朝规定学子参加科举的前提是入官学并完成指定内容的学习,除此之外还划定了科举试题的内容和考试答案(对经文的解释必须出自朝廷指定的集注)。这是怕学子们学不会、考不好,还是从源头束缚他们的思想?
明朝皇帝可以不受法律约束随意廷杖士大夫,并打到他们不以光屁股为耻反以为荣。此外,明朝还赋予官绅们随时随地跪拜皇帝、藩王的待遇(宋以前官员随意跪拜皇帝会被弹劾“谀上”)。这些是奴化还是在尊重、提升官绅的地位?
图片
在明朝上下都唯唯诺诺、无理由的遵奉祖制、无视外界变化、把打屁股掉下的肉当纪念品供奉时,能说天下亡了么?
这里说回顾炎武,“被发左衽”在他眼里只是中华道统的某些枝节发生了变化,虽然有遗憾或者说不足,道统本身仍在、天下未亡。他自然也愿意继续生活在这个“天下”里,只是换一个皇朝或者国而已。
顾城的问题是“他想用魔法来打败魔法”,但是他未能为中华道统做出全面且全新的定义,只是将“被发左衽”强行解释为颠覆了道统,从而得出了“亡天下”这个结论。如果个别面向就能决定整个道统,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元代宋时、明代元时,天下都亡了?
为了让自己理论更具说服力,顾城在他的观点里引入了一个现代概念 -- “民族”。
我们现在所谓的“民族”是清末才逐渐传入的新概念,它最早由梁启超借用并提出,后在反清革命志士的宣传中得以快速流传,最终成长为覆灭满清的思想武器之一。某种程度上,“民族”在中国源生时就带着对满清的敌视。或者也可以说在讨论满清时,提民族就可以增加受众的“怒气值”。
所以将“中原皇朝”修辞改变为“汉族皇朝”后,明亡清兴就更凸显出民族异变,而让人们不再过于关注“中华道统”的变化。
这里扯远一点,清末时日本人也在利用这个因“民族”而生的新矛盾点。他们鼓捣出“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意图让国人相信华夏的文化、道统随统治民族而变。宋明之后的异族统治让“中华亡了”,他们日本人不是来侵略中国,而是来帮助国人掀翻满族统治,重建中华原有的天下 ...... 至于该不该信以及如何取舍,大家就各抒己见吧。
但是明末时没有现在族裔和“汉族官绅”一说,在那个年代无论族群,通过世袭、朝堂官职、科举功名和土地、商业利益绑定的人群就被称为官绅,他们决定投靠满清还是流民军政权的依据,也不是所谓的“族裔”,而是哪个政权能提供更适合生存的环境。而且用一个近现代概念来解释历史问题,合适么?
不过我们都是现代人,不可避免的会受一些现代观念的影响和左右。特别是近代因满清而生的一些屈辱,是难以挥去的。所以多少也下意识地希望明亡时天下也亡了,这样有些锅就不用自己来背了.......
综上,明亡之后天下亡没亡,笔者并不知道标准答案,因为标准在大家各自心里面,只是大家在判定之前,得先清楚自己的相关定义。笔者只是反对断章取义,如果用中华道统来论证“天下亡”,那也得是整个道统产生了方向性的变迁或者被结构性破坏,而不是某个面向的变化。
最后笔者个人不建议将民族应用于历史的讨论,因为从历史就可以知道我们当下的汉族实际上从诞生开始就是一个不断“混血”的群体,并不适合用源于西方的民族概念来定义,维系和凝聚我们的一直都是我们自己传承的道统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