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人群无需完全回避乳糖

《乳糖不耐受与科学饮奶专家共识》指出:
乳糖不耐受人群无需完全回避乳糖
针对国人乳制品摄入不足的现状,近日,由中国营养学会专家组编写的《乳糖不耐受与科学饮奶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首次发布,为国民正确认识乳糖,科学饮奶提供权威指导。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推荐“吃各种各样的奶制品,摄入量相当于每天300ml以上液态奶”。然而我国人群对乳及乳制品的健康作用认识尚不充足,人均乳及乳制品的消费量远远达不到推荐量。《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中国城乡居民平均每人摄入乳制品量仅为25.9克/天,不到推荐量的十分之一。究其原因,除了饮食习惯的问题,我国居民对乳糖不耐受/乳糖吸收不良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为科学引导公众饮奶,正确认识乳糖不耐受,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专家组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科学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共识》。
《共识》指出,乳糖不耐受是由于小肠中乳糖酶活性不足,导致摄入的乳糖不能被完全分解和吸收,从而出现腹胀、肠鸣、腹泻等症状。乳糖不耐受的症状容易与其他胃肠道问题混淆,且存在较大个体差异。目前多数人容易因为饮奶后出现上述症状而盲目回避乳制品,这也是导致乳制品摄入量不足的重要原因。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表示:“乳制品有不可替代的营养价值,提升乳制品摄入量是今年全民营养周核心主题之一。在日常的膳食当中注意摄入足量的乳制品,可以保证钙和优质蛋白的摄入,对健康有许多积极作用。但由于对乳糖存在认知误区,很多国人在日常饮食中对乳制品采取盲目回避态度,再加上长期饮食习惯影响,导致国人乳制品摄入量不足,从而错失优质的营养来源。为此,中国营养学会组织专家组基于大量国内外科学文献,编制了这份《共识》。相信《共识》的发布能够帮助更多国人重新认识乳糖,并建立科学饮奶观,将喝奶纳入一日三餐,提高国人饮奶量。”
《共识》认为,乳糖与其他糖相比可以更好地促进营养吸收和支持肠道健康,出现乳糖不耐受的症状的人群,也无需盲目回避牛奶中的乳糖。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韩军花在对《共识》进行细致解读时进一步强调:“由于乳糖对营养素的吸收和肠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基于用进废退的理论,大多数情况下,乳糖不耐受人群无需完全回避乳糖。可以通过选择低乳糖乳制品、补充益生元/益生菌/乳糖酶等产品,或者通过控制单次乳制品摄入量,逐步加量,与其他食物一起食用等多种方式改善乳糖不耐受症状。”
文|记者 暴梦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