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学术研讨会在大理举行

图片
5月24日,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和中法文化旅游年系列活动之一“超越界限的遗产: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法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学术研讨会”大理工作坊在大理国际会议中心举行。
图片
该活动为“超越界限的遗产: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中法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学术研讨会”延伸活动,搭建起一个更为宽广的国际交流平台,旨在让中法专家了解大理的文化与自然遗产,交流中法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的理念与实践,探讨区域性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的路径,让中法两国的遗产保护理念与实践在这里碰撞出新的火花,共同探索区域性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的新路径,同时构建同济-大理、中法大理遗产保护与文化旅游合作框架。
活动由同济大学主办,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协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大理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大理州文化和旅游局、同济-大理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新研究院承办。
图片
主旨演讲环节,法国文化部遗产和建筑总监泽维尔·克拉克·得·德罗马丁(Xavier Clarke de Dromentin)讲解了法国的世界遗产地规划。云南省文物局原副局长余剑明就“云南历史交通路线及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进行演讲。世界遗产卢瓦尔河谷产业发展区负责人马蒂厄·邦尼冯德(Mathieu Bonnefond)介绍了卢瓦尔河景观保护跨学科的新策略。云南省城乡规划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任洁介绍了云南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中法两国的专家还围绕“文化与自然遗产整体保护”“乡土遗产与乡村振兴”两个主题展开交流,分享了法国“城市记忆”项目、世界遗产卢瓦尔河谷、大理太和城遗址考古、云龙“盐马古道”等多个案例。
图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执行主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邵甬表示:“超越界限的遗产中,界限其实有三重含义。一是超越国界,二是超越传统割裂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界限,三是超越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界限。”
图片
自1998年起,基于共同的理念,中法双方开启了遗产保护领域长达25年的深入合作,专家、学者交流源源不断,在遗产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与此同时,同济大学遗产保护团队与大理州有着将近25年的合作经历。2000年以来,阮仪三、邵甬教授带领的团队主持完成了大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巍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大理古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喜州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工作,为大理州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贡献了同济力量。2013年以来,同济大学和同济规划院等对口帮扶大理州云龙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开始,同济遗产保护团队围绕云龙“盐马古道”课题,探索“规划引领、文化赋能”的乡村振兴新模式。
图片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法国文化部建筑与遗产荣誉总监阿兰·马里诺斯(Alain MARINOS )表示:“很长时间里,我们都把遗产当作一个可以消费的东西,看了就走,但建筑周围的植物、生活在建筑里的人们等等其实构成了一个整体。现在法国的做法是把公路修到遗产1公里远的地方,让游客通过步行的方式意识到这个遗产不仅仅是一个村落、一些房子,更是整个环境。”
图片
随后,法国埃尔维勒沙特尔镇镇长罗杰·巴塔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参观了大理的一些特色小镇后,我觉得和法国的特色小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能把特色小镇博物馆化。特色小镇是一个有当地居民生活的环境,是居民生活的场所,我们要把古老传统的东西保护起来,这才是吸引游客前来的重要因素。”
图片
会上,还举行了《同济-大理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新研究院合作协议》的签约仪式,同济大学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将合作共建“同济·大理遗产保护与文化创新研究院”。未来,研究院将在课题研究、专业咨询、交流展示、人才培养、乡村振兴等五个方面进行深入合作。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杨维琦 史子昊 马雯 郭明鉴 摄影报道
一审 熊波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猫恩泊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