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女性18年,读懂卡地亚女性创业家奖的「众行至善」

访谈、撰文|邓浩
图片来源|卡地亚
商业有价值观吗?答案是肯定的。
创新,是企业在时代变革中维持竞争力的不二法门。但是随着旧的市场规则被颠覆,现代企业也需要开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如何解决当今时代迫在眉睫的社会和环境挑战,并推动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已经成为企业长远竞争力的重要一环。
而这正是成立了18年之久的“卡地亚女性创业家奖”(Cartier Women’s Initiative, 以下简称CWI)在今年延续“众行至善”(Forces for Good)这一主题的意义和价值。作为一个赋能全球女性创业的国际奖项,“卡地亚女性创业家奖”旨在发掘全球女性影响力创业者,并推动她们的企业发展,实现商业向善的价值观。
图片
图片
卡地亚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思礼乐(Cyrille Vigneron)接受主持人桑蒂·图克斯威格(Sandi Toksvig) 访谈
“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我们共同促成进步,提供重要支持并带来积极影响。”正如卡地亚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思礼乐(Cyrille Vigneron)所言,“女性创业者是领导者、创造者、开拓者,也是灵感源泉,她们勇敢无畏。她们择一事,专一业,以实际行动改变世界。她们实实在在地鼓舞着我们所有人。我们为能支持她们充分发挥潜力并扩大集体影响力而深感自豪。”
然而这种力量既需要女性自身的奋斗和接棒,也需要一个连接女性的社群来传承和发扬。自旧金山、巴黎以及迪拜之后,2024年度“卡地亚女性创业家奖”首次来到了中国的创业之都——深圳。在这个创业密度连续8年位居中国第一的南方之城,表彰和见证33位获奖者的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东亚区域奖项也首次迎来了两位中国获奖者:一位是以内衣设计照亮乳腺癌女性患者的“姜好”品牌创始人于晓丹;另外一位则是以发音学习为语言障碍患者重构与世界连接的“儿语工坊”创始人杜心童。
图片
图片
“姜好”品牌创始人于晓丹与“儿语工坊”创始人杜心童
作为女性创业者,她们都是基于各自的使命,让这个社会被忽视的人不再被忽视,让可以变得更好的世界真正变得更好。“让女性创业者获得更大成功,能带来许多方面的正面影响。受益者不仅止于女性,而是所有人”。“卡地亚女性创业家奖”全球项目总监冼颖知(Wingee Sin)表示。
强大的、流动的、真诚的、温柔的、坚定的——这既是“卡地亚女性创业家奖”两位中国获奖者关于女性力量的回答,同时也是穿越周期的女性力量何以改变世界的密码。
图片
2024年度“卡地亚女性创业家奖”东亚、大洋洲、南亚以及中亚获奖者
做一件让女性重拾自信的内衣
当代女性究竟需要一件什么样的内衣?从只身前往美国选修内衣设计专业,到后来为乳腺癌女性患者设计术后内衣,甚至到《内衣课》的再版发行,和内衣有着二十多年羁绊的于晓丹,似乎一直都在思考这个终极命题的答案。
2019年,一通来自北京酒仙桥附近的陌生电话,让于晓丹首次接触到乳腺癌切除手术女性患者。当时在中国工作的一位美国外科医生苦恼于没有合适的内衣提供给术后患者,于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找到了于晓丹的工作室。然而从未了解过乳腺癌切除手术女性的她,所有的认知都仅限于新闻里美国明星安吉丽娜·朱莉的消息。
图片
“姜好”品牌创始人于晓丹在工作室
这位美国外科医生给她看了许多临床图片,大量的伤疤和缝合线曾让她触目。在她求证资料的过程中才知道,2020年就有42万例乳腺癌新确诊病例,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长。甚至根据一些机构的保守估计,全中国有两百多万女性切除了乳房。
宏观理性的数据,总是远不及身边真实例子带来的触动。一位相识七八年的好友确认乳腺癌,要做双侧切除手术的消息才让于晓丹意识到,这是她应该为之奋斗的事业。“当时也没有想过把这个事情作为一项事业”,在周围人都不看好的环境下于晓丹坦言,“哪怕让朋友穿上,这事就能画上一个句号,但是没想到她穿上之后觉得特别好。”在这位好友还有丈夫鼓励下,54岁的于晓丹决定再创业,成立“姜好”。
在此之前,于晓丹曾在美国为维多利亚的秘密、Maidenform等商业品牌设计内衣,2015年还成立自己的内衣时尚品牌EMILY YU。“你明明可以为所有女人设计内衣,但只为乳腺癌患者设计,不觉得是一个很小众的群体吗?”发生在于晓丹身边类似的疑问从来不绝于耳。
如今,于晓丹坚定地表示,“这并不是一个小众的人群,如果仔细留意下,可能每个女生身边或多或少都会有(这种情况)”。在她看来,乳腺癌女性患者非常特殊,囿于社会压力,她们不愿意说出来和被发现。“她们需要我们,我们也需要她们,只是在这之间有一道天然的屏障”。
图片
“姜好”品牌创始人于晓丹与她的团队
如何帮助到更多的乳腺癌女性患者,于晓丹决定选择切换思路,让确诊乳腺癌的女性患者身边的朋友站出来。再或者,借助自己曾经创立的时尚内衣品牌:EMILY YU。“凡是喜欢穿EMILY YU的人都知道我在做姜好这个品牌,那我们为什么不让EMILY YU的声音更大?让更多的人知道姜好。”
以这种折中的推广方式,打破姜好与客群之间的天然隔阂,将产品送到对的人手里,是于晓丹当下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她不仅再版了《内衣课》一书,有时也会亲自更新小红书账号和负责直播。内容因其具备的漏斗筛选属性,已经成为了姜好团队的工作重点。于晓丹透露,在姜好的整个团队里,有超过一半都是负责做内容的。
尽管在外界看来,乳腺癌女性患者是一个极度细分的市场人群,而且需要考虑到个体差异的定制化模式,也阻碍了品牌规模化的发展。然而于晓丹看到的却是,市面上能够解决这些刚需问题的品牌少之又少,而且这一客群还有好多需求尚未满足。比如术后拆线一年两年甚至五年,每个阶段对于文胸产品的需求又是不一样的。
在这个过程中,也有更多的女性找到于晓丹——无论是波兰氏症的患者,还是马上要进入哺乳期的女性,抑或是哺乳完发生大小乳问题的女性。“我觉得还有好多事情可以做,她们还有好多需求需要我”。这更像是一种长期的服务与陪伴,而非是将“姜好”作为快消品牌定义为一次性的交易与购买。当我问到姜好服务最久的客户是多久时,于晓丹给出的回答是:“那就是和姜好一起走过来的”。
从2021年推出第一款针对普通身材女性的“小姜”,到后来针对身材比较丰满、在手术之后容易出现两侧不平衡女性的“大姜”,再到既可以满足术后女性、也能给到一般女性更好支撑力的“小胖蝶”,姜好的产品在模块化的设计思路下逐渐成熟。而姜好的团队成员在经历多番变动之后,也终于迎来了稳定的发展。
图片
“姜好”品牌创始人于晓丹与她的团队
“每一次在我最低谷的时候,总能遇到贵人拉我一把”,于晓丹在回首自己20年的内衣设计师生涯时谈到,“只要你做的是一件好事,发心是善良的,你也总能遇到善良的人。”或许正是这种善,自带着冥冥之中的缘分。在参与“卡地亚女性创业家奖”之前,于晓丹便得知已经有很多人推荐了她的项目并鼓励她参加。
对于于晓丹而言,参加CWI要面临的挑战也不亚于经营姜好——从各项数据审核及尽职调查,到全英文语境下的展示,再到面临全球评委的多轮评审,“现在这一切尘埃落定(获得2024年东亚区域奖项)之后回过头来想,我仍然还是会向很多女性创业者推荐这个项目,因为你得到的远远大于你付出的。”于晓丹回忆起参加CWI时表示。
过去反感数据的她,现在已经能够从计算每日的销售额里找到乐趣。而这种理性计算的思维,也让她从过去单纯借助媒体报道和捐赠,开始主动地推广投流、经营直播和小红书。财务上的敏感度更是让她聚焦于如何能把姜好的产品卖出去,并把这些产品精准送到对应的人手中,“感觉这才更像是一个做企业的样子”。
CWI更像是于晓丹在创业路上的一座“靠山”。在和36氪的对话中,她曾不止一次提及自己在不被周围人看好之后,最后总是剩下一个人。但是参与CWI之后,她可以向自己的教练询问今天面试的候选人是否合适,也能就研发新产品材料工艺超出认知之外的问题,在这个覆盖700多位成员的全球社群里快速寻找到关键人解决。
“女性天然有一种相互帮助的能力”,在于晓丹看来,在CWI的社群里,大家都是以温柔的方式输出自己的观点。而当CWI的女性创业者在一起,就能感受到大家“气场”一致。无论是为了改变社会问题,还是创业项目的意义本身,都是‘向善’的。她们都是坚定、且有信念、有坚持的女性创业者。
以声音重构语障儿童与世界的连接
声音,是每个人与这个世界连接和互动的纽带。为人父母最感动和喜悦的那一刻,莫过于看到自己咿呀学语的小孩,能够有朝一日在这个世界上发出第一声清晰的“爸爸”和“妈妈”。
然而在中国,有将近2900万的儿童有语言障碍问题,其中包含: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听力语言障碍、自闭症、口吃、嗓音沙哑等语言障碍类型。因城市发展、电子屏幕泛滥以及口罩问题,带来的父母陪伴少、语言场景单一的家庭代养及社会问题,语言障碍问题变得高发(自闭症属精神发育障碍)。如何让中国孩子享受更便捷的康复服务,帮助更多的小孩重新学会发声,以及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成为了儿语工坊创始人杜心童始终如一的目标。
2016年,在大二期间一次偶然的大学公益经历中,杜心童结合播音发声学和唇腭裂术后语音矫正的干预措施,帮助一位九岁的唇腭裂女孩重新拥有清晰的说话发音。那句仍然记忆犹新的“姐姐,你还来吗?”,促使杜心童创办了儿语工坊的前身:倾音,致力于让言语障碍者好好说话。当时眼里都是一个个等待康复的孩子,其实并没有思考那么远,回过头来才发现,其实儿语工坊的种子在那个时候就种下了。
图片
“儿语工坊”创始人杜心童的工作时刻
“我最开始可能是想帮助一个孩子,然后到一群孩子,从想要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到通过商业的手段可持续地去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在SEED社会创新种子社区(SEED for Social Innovation)一位导师的启发下,杜心童终于意识到:靠公益捐赠的形式无法实现长久持续的发展,而这也将与解决社会问题这一目标相悖。
这个社会问题对应的是中国2900万语障儿童。从自闭症到听力障碍、从语言发育迟缓到构音障碍、口吃——每一种问题类型的背后,都对应着不同的解决方案和康复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语言康复在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行业,供给端人才的培养,消费端家长的育儿认知都需要时间的教育和沉淀。
杜心童关注的问题在于,如何给言语治疗师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如何建立行业规范,并促使劣质机构革新?如何建立行业优质供给的供给体系?如何让家长在选择机构中,决策和康复成本更低?这一切的起点是做好表率。
如今,儿语工坊在上海有四家旗舰店,全国有十余家品牌合作店,其中上海四家店都分别长期占据所在区口碑榜的头部。目前已经发现很多同行机构从之前动辄上百节课时的课程包,因为儿语工坊的崛起,开始卖二三十节的小课程包产品,这大大降低了言语障碍孩子家长的试错成本。
儿语工坊的使命始终是让中国的语言障碍人群都能便捷地享受康复服务。因为杜心童知道,学术界的力量是有限的,所有公立医院的承接能力也是有限的,无数父母为康复治疗东奔西走所付出的时间与金钱成本都是有限的。想要达成这个目标,少不了整体行业的发展。
图片
“儿语工坊”创始人杜心童
杜心童说:“儿童康复一个离钱很近的行业,因为是预收款,客单价动辄几万、十几万元,每个企业经营者都面临着向左向右的选择题。比如18节课时就可以让小孩康复毕业,为什么要让家长支付24节课时的费用?”在她看来,服务交付的质量和品牌的口碑,远比短期一两节课时费用来得重要。这样价值取向的源头是:“孩子永远都是第一位的。”甚至可以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儿语工坊通过融合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台湾、美国等语言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一套语言发展CDS课程培训体系。根据七种类型的小孩,每一种类型都划分为九个干预阶段,通过一对一的匹配来为这些小孩找到最合适的言语治疗师,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整个干预被分解成多个小节点,每个节点都有具体量化的目标,孩子在每个小干预阶段(3-4节课)的学习情况对家长完全透明,每堂课都会复盘验收结果;而不是像传统的干预模式——打包一个长周期的封闭疗程,只在最后才会有随访复诊。这种新模式让家长参与到整个干预的监督和学习中来,大大提高了家长对干预过程的安全感。
儿语工坊言语治疗师的招聘节奏和培训结构,如何匹配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这是杜心童近期的工作重心。儿语工坊对师资队伍的招聘质量“不愿将就一点”,杜心童发现很多拥有3-4年同行工作经验的求职者,工作基础能力依然难以满足儿语工坊对言语治疗师的需求,过来仍然需要按照小白进行培训,而目前在上海的四家线下门店,已经有三家开始处于家长排队的状态。
这种供需之间的错配反映的是整个行业的现状。面对中国超过2000多万言语障碍人群,中国却只有10000多名语言治疗师,而且其中很多都未经过专业培训。在杜心童看来,解决这种供需不均的状态是当下儿语工坊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截止目前,儿语工坊已经培养了一千多位言语治疗师,帮助全国20余省市超8000 余名言语障碍者,提供服务超10万次,康复率达 98%。
杜心童坦言自己是一个精力旺盛的创业者,提及要做到行业的第一。这个“第一”具体的形态,她还在探索当中,可能是在全国各地铺设门店,也可能是大力发展线上的康复业务。但归根到底,第一从来不是目的,她认为成为行业头部带来的势能,能为这个行业制定更高的标准,真正“让中国言语障碍人群都能享受更便捷的康复服务”。大多数创业公司追求的IPO上市,对于她而言只是一种可能性的途径,“如果说为了上市而上市,那我觉得路子就是走歪了。”
图片
“儿语工坊”创始人杜心童与她的团队
在她看来,语言康复治疗是一个需要把人当人看的行业。它并非是消费品的一次性交易,单纯把康复治疗的课程卖出去就完事,而是需要在一定的服务周期内面对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童,了解其所需,给予其帮助。
“这个过程中,同理心一定是第一步”,杜心童告诉我,这种价值观已经让她不再局限于用户增长和企业营收的视角,如今更多是在一个更长的时间维度来思考:儿语工坊的交付质量与用户口碑,是否在持续且坚定地往当初那个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向迈进。
作为一名女性创业者,杜心童认为做这一行要比男性更有同理心带来的优势,所以也不需要刻意撕掉这个标签。“因为女性力量不需要解释太多,它就在那里”。在谈到CWI的社群之时,她感受到大家没有那么多客套,都是在一起彼此相互真诚地提供支持。
当回忆起参加CWI之时,她也还记得那段时间在每天连轴转的工作结束之后,熬夜准备申请材料。面对一轮又一轮的申请,一次又一次要提交大量且细致的全英文材料,坦言英语和财务都是弱项的她,得到了CWI的导师和社群的许多帮助。
“这里存在着一种只有女性创业者之间才相互理解的信念:我们非常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我们想为这个世界创造一些改变。哪怕是来自不同的领域,做着不同的事业,但是大家的话语体系是相互同频的。”在杜心童看来,一群真实的、温柔的、有力量的女性创业者站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相信这个世界会因为我们而变得更好”的力量。
因善而利,以启山林
至此,开头的命题或许不应该再以疑问句的形式出场,而是成为一种相信商业向善的笃定。“卡地亚女性创业家奖”全球项目总监冼颖知(Wingee Sin)在回复36氪的邮件中表示:“我相信现代资本是可以由价值观来驱动的。”而这种价值观也正如两位中国获奖者所回答的那样,这是一种关于“这个世界会因为我们而变得更好”的底层确信。
图片
“卡地亚女性创业家奖”全球项目总监冼颖知(Wingee Sin)发表致辞
无论是为了解决乳腺癌术后女性内衣需求的姜好,还是致力于帮助每一位孩童正常开口说话的儿语工坊,抑或是今年“卡地亚女性创业家奖”33位全球获奖者背后的每一家初创企业,在冼颖知看来,“企业是‘众行至善’的重要力量,而我们可以利用资本配置,来实现我们希望在这个世界上看到的社会与环境变化。”
拥有15年资本市场经验的冼颖知,曾在高盛、贝莱德以及道富等全球资产管理公司工作,在其资本市场生涯的最后一个职位中接触到了硅谷的创业生态。那时的她开始意识到:在初创的创新企业生态系统中,鲜有女性创业者,女性投资者也也是凤毛麟角,从而也就导致了许多产品与服务并未充分考虑到女性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她选择将职业生涯的下一篇章放在女性创业生态系统的打造之上,在2018年加入CWI。如今已是六年荏苒,最初以高管教练身份加入的冼颖知,目前已成为“卡地亚女性创业家奖”全球项目总监。
当问到这个过程中什么让她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冼颖知提到了2021年设立的“科技和技术先锋奖”与“卡地亚女性创业家奖”的贷款支持项目CWI Loan Fund,她认为这两个项目很大程度上拓展和加深了“卡地亚女性创业家奖”的影响力。
作为一个全球性质的女性创业支持项目,CWI除了目前已将每年提供的奖金总额增至200万美元,同时还为获奖者设置了低息贷款支持,这在当下的通胀时代起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图片
图片
2024年度“卡地亚女性创业家奖”全球获奖者接受主持人桑蒂·图克斯威格(Sandi Toksvig)访谈
“融资仍然是我们在项目中遇到的所有具有影响力的女性企业家面临的首要挑战,与知识积累相比,它更多关乎的是机会和渠道。”在冼颖知看来,CWI Loan Fund贷款支持项目是CWI持续支持女性创业者创造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财务上的可持续商业模式,进而实现更大的影响力,成为了CWI在筛选和考察女性初创企业的过程中十分关注的一点。
如今,“卡地亚女性创业家奖”每年的获奖人数从2007年的5人扩大到2024年的33人。区域奖项也增设至9个,包含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北美、欧洲、撒哈拉以南非洲法语区、非洲英语及葡语区、中东及北非、 东亚、南亚及中亚、大洋洲。
图片
2024年度“卡地亚女性创业家奖”33位全球获奖者与主持人桑蒂·图克斯威格(Sandi Toksvig)以及超模、奖项影响力发言人卡莉·克劳斯(Karlie Kloss)合影
从2019年创立“卡地亚女性创业家奖”社群,到2020年推出为女性创业者量身定制的商业培训“伙伴计划”;从2021年首次设立“科学和技术先锋奖”,到2022年与迪拜世博会首次合作女性主题展馆,“卡地亚女性创业家奖”自2006年创办以来,已经逐渐发展为一个综合性的全球创业支持项目,帮助全球66个国家的330位女性创业者,通过资金、人脉以及知识技能上的支持,让她们的企业迈向可持续的发展阶段。
筚路蓝缕的创业道路并不总是写满了孤独。因为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的过程中,总会有人结伴同行。正如冼颖知总结的那样,“我们通过为获奖者提供必要的资金、社会和人力资源支持来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希望通过对其企业的支持可以创造更大的影响力,从而带动更多人支持这些女性创业者,如此她们的企业才能作为一股向善的力量拥有更多的机会蓬勃发展。”
因善而利,以启山林。当这些勇于改变世界的女性因为向善的价值观而站在一起,一种天然温柔且坚定的女性力量,得以在持续转动的商业引擎之下持续流淌和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