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开的不是车,哥开的是生活

  #遇见深圳走进文博 #2024网络名人看深圳 #走近第二十届文博会
图片
2024年5月23日,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开幕。我刚好在深圳,于是我去逛了一天。
逛了整整一天,说明我还是蛮拼的。
然而我不得不承认,我逛的只是九牛之一毛,甚至九牛之一毛都没有。
这次博览会,线下展商有3076家。
如果按每家展商的展台停留15分钟计算,我需要769个小时才能逛完。按一天逛8小时计算(8小时之内不吃、不喝、不睡、不停、不上厕所),我需要96天才能逛完。
这显然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事实上,这次博览会,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参加了,港澳台都参加了。除中国以外,全世界60个国家和地区的302家展商参展了,108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海外专业观众线上线下参会。
每一个参展的国家、地区,每一个企业、机构又有多个产品和多个项目进行展示和交易,共计有12万件文化产品和4000多个文化项目。
即便按照我前面用96天的时间逛完,我在每一个产品和项目面前停留的时间,只能有22秒。
这哪儿是我一天能逛完的?
更为重要的是,我只是逛逛,类似逛商场,只看,不买。而博览会的起点是展示,终点是交易。早在10年前的2014年的第10届文博会,成交额就突破了2,000亿元。
而今年已经是第20届了。2004年是第1届,2024年是第20届。
所以这是一次文化的盛会。
事实上,中国四个一线城市有5个王牌展会:
广交会,一般4月举办,广州是主场;
服贸会,一般9月举办,北京是主场;
进博会,一般11月举办,上海是主场;
高交会,一般11月主办,深圳是主场;
文博会,一般6月举办,深圳是主场。
这样一对比,就能知道文博会的分量。
但广交会的关键词是商品,服贸会的关键词是服务贸易,进博会的关键词是进口,高交会的关键词是高新技术,这都是经济领域里面的词汇,
而文博会的关键词是:文化。
所以,我逛了一天,腿逛酸了,眼睛逛花了,脑子逛晕了,我觉得我是值得的。
如果有时间,我愿意一直这么逛下去。毕竟,文化这东西,你可以去想象那是多么的好看。在一天当中,我就像一个花花公子进入了女儿国。
图片
不过我的脑子还是清醒的。
虽然,对于展会中12万多件参展文化商品,我没有办法深入了解。但我对文化的这个总主题是念念不忘的。
尤其是,为什么如此规模的文化博览会会在深圳举行?
深圳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
1978年以前的深圳不叫深圳,而是广东省惠阳地区领导下的宝安县。 那一年,宝安县的gdp是1.96亿元。
1979年3月,改宝安县为深圳市,由广东省和惠阳地区双重领导。11月,直属广东省领导。1994年,深圳市升格为副省级城市。这是深圳市的沿革。
到2023年,深圳市gdp3.46万亿元,
是1978年的17,653倍。
45年,经济增长17,652倍。
我不知道,放在全世界的空间范围看,从整个人类历史的时间视角看,地球上有没有哪一个地方也曾经出现过这样的经济奇迹?
请恕我孤陋寡闻,我没有听说过。
所以,如果我说深圳是一个特别“会挣钱”的城市,我想你不会有不同看法。
图片
然而,我5月23日这一天看到的是深圳的另一面,是文化的深圳。
2004年,首届文博会在深圳举办,那个时候的文博会似乎只是深圳的文博会。2007年,商务部正式加盟主办文博会,应该算是中国的文博会了。2018年,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电影局正式作为文博会主办单位,夯实了文博会作为国家级展会的内涵。
所以,现在的文博会的全称,首先是“中国”两个字,其次是个括号,里面有“深圳”两个字,再次是“国际”这个词,然后才是“文化”这个词。
看来,会挣钱的深圳,似乎也很会玩文化。
玩文化有意义吗?当然是有的。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们通常在讲述文化的意义的时候,往往是从精神层面来说的。对经济的意义,似乎总是间接的。
而我在一天逛文博会的过程中,总是在想:文化对经济有什么直接的意义?
或者通俗一点地说:文化能直接挣钱吗?
回答是肯定的。
深圳的数字会说话。
从全世界来看,文化产业,占gdp的比例大约是5%。
从中国来看,2023年中国文化产业在gdp当中的占比是4.8%,也就是达到了世界平均水平。
但是你知道的,中国人从来不会把世界平均水平作为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所以这个数字是不值得骄傲的。
然而,深圳2023年的数字是7.58%。
2023年,深圳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3369家,营收规模破万亿大关,实现11,007.95亿元,占全省49%,占全国8.5%。
把深圳市所有的文化企业都算上,企业数量超过10万家,从业人员100万人。
这个数字,不管对于哪个地方,不管是从gdp的角度,还是从就业的角度,都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数字。
这说明,文化不仅是精神层面的东西,更是物质层面的东西,通俗地说:文化可以直接挣钱。
图片
然而文化的意义仅仅就在于此吗?
一天之中我在眼花缭乱的展厅里来回走动,眼睛停留在一个一个精美绝伦的文化产品上面,脑子里面一直在飞快地思考。
我不甘心文化的意义仅仅是在精神层面,也不仅仅是在能直接挣钱上。
我总觉得文化的意义,还有别的更高层次的东西。
当我在深圳市字在文化传播公司的展位上买了一本书之后,我一下有点明白了。
字在公司的字,是汉字的字,不是自己的自,顾名思义,这是一家琢磨汉字的公司,展台上的小哥哥告诉我,只要是与汉字有关的事儿,他们都有兴趣,他们都可能跟别人产生合作。
当然,目前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活字印刷这个文化,比如公司可以为学校以及其他机构专门搭建供学生们体验活字印刷的场景,当然你也可以到公司(公司有个博物馆)去体验活字印刷技术。
也就是1000多年前宋代发明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复活到现在。
而我买的那本书,就是用活字印刷的方式印刷的,书的旁边还摆的有活字印刷的模板。展厅里面还有几个关于活字印刷的文物。
最近这几年我一直要求自己不要再买纸质书了,原因无他,书买回家之后没地方放,书架都放满了。
然而,当我看到那一本用活字印刷技术印刷出来的书之后,我忍不住,心动了,又买了。
单纯就一本书来讲,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商品。在网络非常发达的时代,纸质书的吸引力在下降。
然而,当一本书是用活字印刷这种方式印刷出来的时候,它的价值和意义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买了一本。
我买的不是书,我买的是活字印刷的文化。
一个商品附加了一种文化,它的价值就完全不一样了。他直接让我的心态由不买变成了买。
这让我想起了钻石。
钻石其实就是一种石头,只是还比较好看。
但是世界上好看的东西多了去了,为什么钻石卖这么贵呢?
因为,商人把钻石赋予了爱情的含义。“钻石恒久远,一颗永相传。”于是钻石就身价百倍了。
钻石的身价百倍,我们还可以反方向去考察它。
一粒价值20万的钻石,二手出售的时候恨不得只能卖到1万块钱。这不是打8折、9折、5折,而是打一折。
更重要的是,我们都知道钻石非常便于保存,用过了的钻石品质没什么改变。再要卖出去的时候,按理说是可以卖出一个好价钱的。
比较而言,像包包这样的奢侈品更容易磨损,但是包包这样的奢侈品二手货,在没有明显损坏的情况下,经常能卖出5折以上的价格。
这是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一手的钻石赋予了忠贞爱情这个文化的含义,而这个文化的含义是不可能再赋予二手钻石的。
一个男人把自己的爱情附加在钻石上,送给了他的的女人,说要爱他一生一世。
过两年他把这个钻石卖给别人了,你说能怎么解释?
无论如何,人们都不可能相信这颗钻石能够承载一生一世的爱情这个文化含义了。
于是它的价格就按照1折甚至更低的价格往下掉。
由此可见,一粒10万块钱的钻石,有多少钱是爱情这个文化观念赋予它的,有多少钱是石头本身所拥有的。
而我在字在公司的展台上买的那本书,如果他不是用活字印刷的方式印刷出来,不管多么便宜,我可能都不会买。
但是,当那本书有了活字印刷这个文化附体之后,我花了明显高于市场常规的价格买下了这本书,并且珍爱倍致。
图片
这使我想起了百度副总裁袁佛玉在2023年12月8日在人民日报社举办的“2022中国品牌论坛”上发表的那篇题为《打造战略性科技品牌》的演讲。
她说,品牌源于产品,但超越产品,需要深植于用户的思想和精神世界,要看产品在精神理念上有多大的吸引力。我以为,这就是文化。
袁佛玉在演讲中提到了两个震撼人心的例子。苹果手机的利润额占全世界整个行业的利润额的80%。戴森的吹风机的价格是同类产品的N倍。
她说这都是因为品牌所带来的高附加值。遍观她演讲的全内容,她所说的品牌影响力,我理解就是文化方面的力量。
她提到了苹果的《1984》和《think different》两个经典广告,她认为这两个广告着眼于构建人的思想世界,建立勇于挑战和勇于创新的文化观念。
我在听他这个演讲的时候,脑子里面老是绕不过去一个残酷的场景:曾几何时,有中国的年轻人卖掉肾,去换一部苹果手机。苹果手机在那时被称为“肾机”。
由此可见,苹果所营造出来的文化,有多么强大的力量。
所以我以为,在精雕细琢和科技实力的基础上,产品如果附着上了高纬度、高强度的文化,它的价格可以上涨很多。
这个很多,不是以百分比来计算的,而是以倍数来计算的。
不然,你怎么理解苹果一家手机企业占了全行业利润的80%,戴森的吹风机的价格是其他产品的数倍。
而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早就成为世界第一,成为美国和欧盟之和,那么我们接下来的方向在哪里?
我认为一方面是要把包括科技研发在内的产品质量进一步做到极致,另一方面就是要让文化附加在产品身上,谋取更高的利润。
图片
当我领悟到了这一点之后,我又看到一则消息,说蔚来汽车参加了这一次的文博会。
说实话,一刹那间我有点奇怪。
蔚来汽车是全世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佼佼者,车确实造的不错,也卖的不错,我也非常钦佩。
但我总觉得,这毕竟是一个物质产品,蔚来如果去参加别的什么商品交易会、博览会,我一点都不奇怪,可是他为什么要来参加一个文化博览会呢?
于是我刻意找到蔚来汽车的展台。
令我欣喜的是,我根本就没有费多大的劲,就解答了我的疑问。
因为在蔚来汽车的展台上,豁然立着一块展板,展板上只写了蔚来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斌的一句话,结尾是:
“一种愉悦的生活方式,
将是我们愿意拥有一辆车的理由。”
在展览会展台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蔚来汽车把这句话立在醒目的位置,代表了公司的理念。
以我的理解,这句话想表达的意思是:蔚来造的不是车,而是一种愉悦的生活方式。
你可以这样想:如果你买了蔚来汽车,你开的就不是车,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而我迅速又从蔚来的宣传文件当中找到了李斌在描述企业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
“我们所有思考的原点(请注意“原点”这个词)很简单:当更多的行驶里程意味着更多的污染,当拥有一辆车意味着拥有麻烦,我们为什么仍然要拥有一辆车?”
这句话从反向的角度印证了我对李斌的那句话的理解。
总之,蔚来的理念就是:哥造的不是车,哥造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这就是文化。
也许这个征途很遥远,但方向在蔚来的起点是已经明确。
我终于明白,蔚来一个造车的、卖车的,为什么要来参加“文化”产业博览会了?
而蔚来汽车的社区活动正是这方面的积极探索,买了蔚来车,就是蔚来人,就可以在未来社区里面和所有的车主一起共同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关于车辆服务,你只需要有一部手机,哦,不,没有手机也行,你只需要有一辆蔚来汽车,那么所有的维护、保养,都可以上门服务。电池充电、更换电池、交换电池,都可以在汽车上的那个屏幕上做好功课,然后轻松搞定。
未来时间的蔚来汽车,已经不是车了,可能就是一个装了轮子的手机,或者是一个装了轮子的家,还是一个装了轮子的社交圈子,总之,就是一个装了轮子的生活方式。
我在想,这是不是就是蔚来要追求的文化?
我在想,是不是有很多人本来对汽车本身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会对这种文化很感兴趣。更何况蔚来汽车本身也是杠杠的。
不管是百度还是未来,我都看到了中国制造业踏上文化发展之路的明确思路。
我终于懂了,但文化更可以附着在物质的制造业产品上,为制造业赋能。
而且这种赋能是跳跃式的,是飞翔式的,而不是在原有的物质产品上穿上一件外套。
这绝不是要放弃对产品的精益求精,而是在产品的基础上,再给产品加上文化的翅膀,一飞冲天。
这是真正的如虎添翼。
会挣钱,遇上有文化,这一定很可怕!
于是我对文化的理解,从第1个层次纯精神领域,第2个层次直接挣钱,上升到第3个层次:为物质插上翅膀。
我在那一瞬间突然明白了,深圳在1978年开始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大约20年后就启动了文化产业博览会的行动。又过了20年,文博会享誉中国,蜚声海外。这种对文化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否也是他45年gdp增长17,652倍的原因之一呢?
图片
然而我还是不甘心,这就是文化最深层次的意义吗?
我突然想,从经济的视角来看世界,一个国家不就是一个企业集团吗?每个国家要发展经济,其实就是这个国家作为一个企业集团,要努力挣钱。
这样一想,我立刻豁然开朗了。国家也需要插上文化的翅膀。
只不过,国家在世人面前更多的是以政治的角色出现的,所以国家的文化理念要有更多的政治特色。
比如你是不是爱好和平的?反过来说,你是不是喜欢打架闹事的?是不是一言不合就开干的?你是不是以强凌弱的?你是不是特别讲道理的,你是不是有理也能让人三分的?
还有,你做生意是喜欢吃独食,还是喜欢带着大家一起发财?
当一个国家在世人面前树立了正面的文化理念之后,世人必将趋之若鹜,这个国家如振臂一呼也必将应者云集。
我终于从更深层次理解了,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中国为什么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而这些理念其实也根植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所以我们要在全世界建孔子学院,所以我们要吸引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到中国的大学来深造。
这一切都是想告诉世人:哥不仅仅是来挣钱的,哥不仅仅是一个人要发财的,哥是想来跟你一起创造美好生活的。
哥只想问你:愿不愿意跟?
我想,这大约就是文化强国的国际意义吧。
而碰得很巧的是,就在5月23日第20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拉开序幕的这一天,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同步在深圳举办。
图片
作为一个经常写国际时政文章的自媒体人,5月23日这一天是很还是有点特别的。
5月23日到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组织战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兵力,位台湾海峡、台岛北部、南部、东部及金门岛、马祖岛、乌丘屿、东引岛周边,开展“联合利剑-2024A”演习。
我没有专门去写一篇关于祖国统一的文章,却沉浸在文博会的文化的海洋之中,我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了?
我觉得不是。
我想起了1948年11月11日,毛主席在西柏坡给东北野战军负责人和各中央局、各前委负责同志发出的一封电报。
电报里面有4句话:
“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用在当下:
东部战区在围台岛进行演训,那是“军队向前进”。
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包括办好文博会,那是“生产长一寸”。
如果我们再继续加强纪律性,必将“革命无不胜”。
不管是从中国的视角,还是从深圳的视角,文博会都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展的。都是会挣钱,又遇上了有文化。
这样发展下去,有什么样的敌人不能被我们消灭?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