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网红”吹捧中国成流量密码? 自信不必求诸他者认同

图片
□姬玉雪 (山西大学)
近年来,中国随着自身国力的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也随之增强,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也有不少外国友人来到中国留学、旅游等。在互联网短视频平台,我们时常能看到外国友人站在中国街头体验中华美食和文化,表达对中国喜爱的片段。得益于中国民众朴素的爱国心,这类内容总能获得较好的反响。然而,“外国人+爱中国”的形式似乎逐渐成为了“流量密码”,客观评价与真情实感变成了刻意吹捧与夸张演绎,一些“洋网红”、互联网“操盘手”更是不加掩饰地将其当作“生意经”。
为什么“外国人爱中国”式的内容产品能够吸引流量、占有市场?从文化心理角度来看,一方面,这种祖国强大、美好的叙事和外国人的赞扬,迎合了人们朴素的情感;但另一方面,这也正显示了部分民众深层次的文化不自信。自晚清以来,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遭受外部势力欺凌的历史背景下,相当部分国人产生的文化自卑、文化虚无的思想,导致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和对本土文化的否定。尽管当前的中国已不再羸弱,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自卑并没有完全消失,“外国人爱中国”成流量密码正是部分民众通过寻求外界肯定来缓解、掩盖这种自卑感的表现。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事实上,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心绝非源于外界的认同和夸赞。自信归根到底是对自己民族和文化的信心和底气,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洋网红”的吹捧看似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实际上这种寻求外界认同的行为无异于饮鸠止渴,忽视了其背后的隐患。
首先,许多人瞄准“流量密码”,打造虚假内容产品,助长网络虚假信息盛行之风,不利于互联网环境的健康发展。一些洋网红与互联网团队不谋而合,假造身份,编造故事,欺骗和利用民众的爱国心;更有甚者利用AI技术盗取或伪造外国人形象,生成所谓“外国人爱中国”视频,赚取流量。这类视频利用技术手段和传播策略,在互联网大行其道,混淆视听,致使许多辨别能力不足的网民沉溺其中无法自拔。
其次,一些“有心人”利用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感,引导民众对中国的国力、国情产生了不正确的认知,长此以往,将助长极端民族主义。一些民众沉溺在声声吹捧与夸赞的之中,加之算法机制下信息茧房和回声室效应的加持,逐渐失去了对现实的客观认识,甚至走向了文化自负。这毫无疑问不利于我们长久持续的发展。
当然,不是所有“洋网红”都是“献媚者”,我们接受和欢迎所有来自外国友人的真挚表达和客观评价。许多真正对中国感兴趣的“洋网红”,深入中国现实,了解中国的衣食住行、历史文化,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评价中国,在国际互联网平台分享和传播在中国的见闻,为世界读懂中国打开了一扇窗。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我们对自身的文化持有深刻的理解与坚定的认同,才会使中华文明的光辉更加耀眼夺目,进而引来他人真正的了解与欣赏。同时,我们也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摒弃自卑,避免自负,拭面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