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6个民生行业纳入“无事不扰”白名单试点

为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市场监管局汇总梳理了35条2024年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形成《2024年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工作方案》并于近日正式对外发布。
图片
资料图片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对方案进行解读时表示,在综合监管方面,北京将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收集、分析、评估相关监管数据,及时发现处置潜在的风险隐患,全面推广非现场监管;将选取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餐饮、物流、养老机构等26个行业领域,试点“无事不扰”白名单制度。
不久前北京市市场监管局组织的一场“营商环境会客厅”座谈会上,有企业代表曾提出,一些如餐饮等行业的监管,涉及市场监管、城管、消防等多个部门,有时检查有些频繁,希望进一步优化。
对于企业关注的这一问题,《2024年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本市推行综合监管“无事不扰”白名单制度,对纳入白名单的经营主体,除特殊情况外,原则上不主动实施现场检查,必要的日常检查应优先采取非现场监管方式开展,最大程度减少现场检查频次。此外,全面推广非现场监管,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收集、分析、评估相关监管数据,及时发现处置潜在的风险隐患,实现“风险可控”和“无事不扰”。
“无事不扰”白名单将如何产生?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白名单的产生,以“风险+信用”分级分类为基础,结合前期一体化综合监管改革实践,选取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餐饮、物流、养老机构等26个行业领域,组织行业主管部门会同相关监管部门,对经营主体开展“风险+信用”分级分类综合评估,形成综合评估结果。评估结果为A类(风险低、信用好)的经营主体将纳入“无事不扰”白名单试点推荐范围,再由各区政府结合区域产业结构特点、发展重点和监管实际,最终确定试点白名单。
如白名单内经营主体被发现存在违反守信承诺、严重违法或失信行为的,市场监管部门将及时调整“风险+信用”等级并移出白名单加强监管。若试点经营主体被纳入监管部门高风险等级,则按照监管部门的分级分类标准执行,在为企业减负的同时守住安全底线。
该负责人称,对纳入白名单的试点企业原则上不主动实施现场检查,这项改革要求各个监管部门要充分探索运用视频AI识别、人工智能、大数据筛查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巡街式”“拉网式”现场检查方式,最终目的就是确保政府部门在依法履行监管职能维护生产安全的同时,大幅减少监管对经营主体正常经营活动的打扰,实现监管“高效”而企业“无感”。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楠
编辑 王琼
流程编辑 马晓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