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蒋艳: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场景优势潜力待释放

每经记者:赵李南    每经编辑:陈俊杰
5月24日下午,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数据资源与数字安全分论坛在福州市举行。
论坛上,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蒋艳代表全国数据资源调查工作组发布《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3年)》。
“我们调查发现,我国数据资源‘产-存-算’规模优势基本形成,数据‘供-流-用’各环节主体逐渐丰富,海量数据和丰富场景优势潜力亟需释放,我国数据资源管理和利用整体处于起步阶段。”蒋艳表示。
图片
图为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蒋艳,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官方供图
我国数据产、存、算规模优势已基本形成
今年2月,国家数据局联合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组织开展全国数据资源调查,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承担调查实施工作。基于样本分析、企业调研和专家论证,形成了《全国数据资源调查报告(2023年)》。
“当前,我国已成为首个将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特别是随着‘数据20条’发布和国家数据局的组建,我国数据要素化进入了新的阶段,数据产-存-算-留-用,各个环节发生新的变化。为摸清数据资产底数,今年2月,国家数据局联合三部门共同开展全国数据调查,国家工业安全信息发展研究中心承担调查的实施工作。”蒋艳表示。
蒋艳介绍,此次调查是以人、机、物广泛连接产生的电子化数据为调查对象,综合采用了全量测算和抽样结合调查方法,调查数据存储、生产、计算、流通应用情况,还有指标体系及样本情况。
据调查结果,2023年,全国数据生产总量达到32.85ZB(泽字节),数据存储总量1.73ZB,算力规模约为0.23十万亿亿次浮点运算/秒(ZFLOPS),结论是数据产、存、算规模优势已基本形成。
蒋艳表示,她对以上数据有三点感受。“第一是我国数据生产规模大、范围广、增速快。”蒋艳介绍称,2023年我国数据生产量增幅达到22.44%,内容制作、影像视听等非结构性数据贡献较大。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扩大了物联感知的范围,设施物联传感数据占比超过40%,同时智能网联汽车带动出行数据增幅达到了49%。
“感受二是数据存储空间较合理。全国数据存储总空间为2.93 ZB,存储空间利用率为59%,这说明基本满足数据存储的需求。终端存储(占比)是高于云存储,数据云存储占比为40%,这个比例有效支撑了业务协同带来的数据交互需求。”蒋艳称。
蒋艳继续说道,感受三是算力规模增长快。2023年,我国算力规模同比增长约30%,随着大模型训练算力需求的高涨,智能算力占比约30%,这个比例可能进一步提升。
我国海量数据和丰富场景优势潜力仍待释放
“数据供给、应用、流通主体逐渐丰富,为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提供有效支撑,具体体现在,供的方面,公共数据开放量同比增长超16%,部分地区探索授权运营的新模式,公共数据成为释放数据价值的催化剂。”蒋艳表示。
“流通方面,2023年,四大运营商数据显示全国数据总流量较2022年增长7.6%,消费领域的数据交互活跃,中央企业和平台企业成为了重要的流通枢纽,数据交互量远超其他企业。”蒋艳称。
值得注意的是,蒋艳也提及,数字化转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数据量在产、存、用过程中降幅较大,2023年的数据产量32.85ZB,在这个数据中只有2.9%的数据存了下来。在用的情况方面,企业一年没有使用的数据占38.93%,有三分之一以上。从存、用的情况看,海量数据从源头就丢弃了,这也是因为复用的价值低于存储成本;二是数据交易机构产品成交率为17.9%,数据交易供需还不均衡;三是数据价值外溢效应不足,开展数字化转型的大企业中,实现数据复用增值的仅占8.3%。”蒋艳表示。
同时,蒋艳补充说道,从结果看趋势,此次调查验证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未来制度的完善和技术的进步将带来四个新的变化。一是数据生产向高增速和高质量同步发展,预计2024年数据生产量将增长25%;二是数据存储计算向一体化按需供给发展;三是数据流通向规范有序、多元协同发展;四是数据应用向需求牵引、智能驱动发展。
蒋艳表示,下一步,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将继续支撑好国家数据局工作,充分发挥中心高端智库作用,提高专业研究与服务能力,激活调查数据价值。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