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回川、设计师转行,“新农人”扎根在这片“希望的玉米田”

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文宫镇红瓦村,有一片特别的玉米农场——5月20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五月的田野上,一片郁郁葱葱的玉米株铺展开来,穗尖上偶尔可见的细丝随风轻轻摇曳,那是玉米花开的痕迹,预示着不久后丰收的喜悦。
这片农场的特别之处是富含抗氧化物质花青素的泰国红宝石玉米,它颜色鲜艳、口感清甜、营养价值丰富,正逐渐成为市场的新宠。
这片农场的负责人,一位是北漂20余年的商人,一位是从广告行业投身农业的设计师,两位“新农人”正在探索一条集中化、规模化、品牌化的农业路径。
风吹过田间,饱满的绿叶荡开,千亩良田间写满了天府粮仓的富庶。
图片
发现新品种
北漂20余年后回川投身农业
“紫红色的玉米,你见过没?”农场负责人、四川渔桥农夫生态农业合作社总经理张超站在玉米地里,头戴一顶宽边草帽,指着身边的玉米穗,面带神秘地向记者介绍,“预计6月10日,端午节前后,第一批玉米将成熟,区别于金黄的玉米地,到时候这里就是‘黑压压’的一片了。”
这是一个新品种——在网络上搜索“泰国红宝石玉米”“花青素玉米”,便能看到“生吃甜度不输苹果和桃子”“花青素含量高,低脂粗粮”等关键词。
“我也是偶然间接触到泰国红宝石玉米这一品种,觉得它口感极好,入口化渣。”张超说,他深入了解后发现目前国内暂时没有大规模的红宝石玉米种植基地,初步判定这是一片“农业蓝海”。
图片
彼时的张超离开四川北上创业已有20余年,他在北京开设了一家饲料厂,对种植业并无太多了解。“虽然之前没接触过农业种植领域,但是我知道乡村振兴,还知道四川要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在这样的背景下,投身农业是一条极好的创业路。”于是,2022年张超毅然回到四川,经过多方考察,最终决定在仁寿县文宫镇红瓦村打造红宝石玉米种植基地。
今年3月,一千余亩红宝石玉米在四川落地生根。种植过程中,张超感受到了四川便利的创业环境。张超说,村上有完善的水利灌溉设施,从政府到村民都对新农业技术、新农业品种十分支持。“举个例子,前两天我看到水库旁的田有高低落差、不平整,于是给村支书打了个电话,他第二天就安排了六辆挖掘机进行作业。”
张超说,这给他投身农业种植、进行二次创业提供了极大的信心。“家乡的好山好水是农业发展的天然优势,政府的大力支持则提供了良好的营商环境。”站在玉米地里,这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憨厚一笑,“等玉米成熟,邀请你来地里,把叶子掰开就能直接吃,一定非常香甜。”
图片
成为新农人
“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形象”
泰国红宝石玉米种植基地的“新”,还在于打造它的人。
四川渔桥农夫生态农业合作社销售经理鲜超曾经是一名广告行业设计师,现在,他对自己的定义是“新农人”。
“所谓新农人并不只是形象新、面貌新,关键是思维新,我希望通过年轻人的新思维,扩大传统农业种植的销售面和影响面,做到以销带产,以销定产。”鲜超说。
不同于传统的农业经营者,鲜超深刻理解到品牌化、互联网+农业的重要性,他不仅致力于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更专注于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形象。
图片
“我们的计划是将红宝石玉米打造成玉米中的‘褚橙’,实现集中化、规模化、品牌化,为我们的红宝石玉米打上高品质的品牌标签。”鲜超将广告行业从业者的品牌化思维带入了农业之中,“只有褚橙品牌的冰糖橙才能卖出更高的价格,这就是品牌的附加值,也是我们发展的方向。”
如何打造?“我们注册了泰罗宝石玉米的商标,建设品牌,去讲述农产品背后的故事。同时也对接好社区团购平台、各大商超,等到第一批玉米上市,将全面在线下社区、商超以及线上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此外,找机会参与国内外农业博览会、食品展销会等,获取市场反馈,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信任度。”鲜超说。
按照鲜超的规划,他们打造的玉米品牌,除了售卖玉米,还将探索研发更多农副产品,比如玉米汁饮品、玉米须茶等,进一步探索农业创新方面更多的可能性。
图片
告别了传统农业印象,“新农人”带着互联网思维、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古老的土地注入活力与希望。
“快成熟了。”站在田埂上,鲜超用他曾经熟练运用鼠标键盘的手触摸着玉米穗,对记者开玩笑说,“有点站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感觉了。”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实习生 杨玙睿 摄影记者 王勤
编辑 李钰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