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夕阳红骑行队平均年龄70多岁,到过30多座城市

大皖新闻讯   北上辽宁大连,南下广西桂林、云南昆明,东至江苏连云港,西至新疆独库公路、青海湖……阜阳夕阳红版“骑”遇人生队:年龄最小的56岁、最大的80岁,平均年龄70多岁;12年来,他们骑行30多座城市,还组织过多次“红色之旅”骑行活动。记者近日走近这支骑行队,倾听他们的骑行故事。
图片
王振宇 摄
组团
年龄最大的80岁,还有夫妻档
老人们的骑行之旅始于2012年。今年78岁的常文喜是“元老”之一。年轻时就喜欢运动的他,退休后经朋友推荐开启了骑行之路。“刚开始,我们几名志同道合的老人自发在一起骑行,强身健体。”常文喜说,在骑行的过程中,除了锻炼身体,还能欣赏到沿途的风景,“每一次骑行都感觉很开心”。
渐渐地,随着了解他们的人越来越多,这支队伍也从当初的几个人扩大到现在的近60人;骑行的城市,也从阜阳慢慢延伸到江苏连云港、陕西延安、浙江嘉兴、辽宁大连、广西桂林等地。
图片
王振宇 摄
此外,骑行队的规模越来越大,“专业”程度也越来越高。每次组织外出骑行,都会安排领队、收队、安全监督员,还有负责后勤保障的人员。“负责后勤保障的人员由退休的医生、护士来担任,大家在互相帮助中携手前行。”常文喜说。
队员中,年龄最小的56岁。年龄最大的已有80岁,因为年纪较大,不常参加市外的活动,经常在市内骑行。
队里还有几对伉俪,比如,78岁的陈国华和他72岁的老伴钮士颖。他们被队友誉为骑行队的主力和典范,带领大家每周坚持5天骑行,十年如一日。“天气晴好时,我每天都会骑行约40公里。一路上,看美景、品美食。”陈国华说。
骑行队里也有不少女队员,巾帼不让须眉。“我曾经从海南到广东再到广西连骑三省,体验了‘隔山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的奇特感觉。”74岁的魏凤英说。
挑战
新疆独库公路、青藏高原青海湖……
对爱好骑行的人来说,新疆独库公路是理想的骑行地。2019年,这支夕阳红骑行队也做到了。
“草原、湖泊、峡谷、雅丹等大自然赋予的绝美风景,再美的文案都不及亲眼所见。”70岁的刘新华是领队,对于骑行独库公路记忆犹新。
当时共11位老人参加,从独库公路的起点即北疆独山子出发,穿越天山山脉到达南疆库车。
图片
56岁的魏凤勤是队伍中最年轻的,她说,此次骑行整个行程是9天,其中一天遭遇了地震。当地夜晚气温只有0℃左右,还下起大雪。他们晚上就住在当地牧民的毡房,和衣而卧熬过了一个夜晚。
对于那次骑行,68岁的刘坤虎收队也印象颇深。收队在户外活动中,基本是整个队伍里行走能力最强的队员,他需要按照整个团队的行走节奏来协调自己的节奏,确保不让任何一名队员落后于自己。
当天,刘坤虎不仅是收队,还要负责骑行车辆的维修。“我们在接近终点时,多名队友的车胎被散落的钢丝戳破。”刘坤虎说,最终导致抵达目的地的时间比原计划晚了近4个小时。
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原内陆咸水湖,因景色绝美也成了很多骑行者挑战的对象。
“绕湖骑行全程360公里,对于年轻骑行者来说相对容易一些。但对于老年人来说,还是很有挑战性的。”刘坤虎回忆,那次骑行共有6名队员参加,一名高龄队员在骑行第一天就出现了高原反应。“身体出现不适,呼吸紧促。”刘坤虎说,大家将他扶到路边平躺休息,一个多小时后才渐渐恢复。最后,大家在相互鼓励中完成了挑战。
图片
“景色真的太美了,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伸手可及,还有浩瀚无垠的湖面……”刘新华说,环青海湖的线路整体路况较好,但有个约8公里长的上坡。当时,很多同行的年轻骑手都骑上去了,他们则骑在后面,“虽然速度慢,最后还是骑上去了,欣赏到了青海湖风光。”
提醒
骑行锻炼应根据自身情况来定
除了挑战各类经典骑行线路外,老人们还制定了“红色之旅”骑行路线。从瑞金到延安,从嘉兴南湖红船到遵义会议会址,再到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他们曾在多个红色景点留下了足迹。
图片
头戴盔帽,戴着防风镜,身穿骑行服……日前,记者在阜城颍河风景带看到,老人在骑行时全副武装。他们告诉记者,骑行的攻略十分重要,他们还有一个“安全骑行实施细则”,供大家参考。
第一步,就是在出行前制定详细的线路。常文喜的手机相册里,保存着多张图片。记者看到,这些图片记录着每次出行前制定的详细骑行路线。“出发前必须要有详细的计划,包括要经过哪些公路,路况、天气情况以及每天的骑行里程数等,这些都要在出发前做到心中有数。”常文喜说。
第二步,就是做好出发前的准备工作。“比如换洗衣服、药品、自行车维修工具,还要自备一些随身携带的小物品,像防风防尘镜可以防止骑行时沙子等异物入眼,盔帽是为了防晒以及摔倒时保护头部。”有着丰富骑行经验的67岁蒋祥国说。
第三步,就是骑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一定要服从统一安排,保障人员各司其职,骑行队员负责好自身的安全。
那么,老人都适合骑行吗?对此,老队员蒋祥国说,骑行锻炼因人而异,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
大皖新闻记者 王振宇  通讯员  晓汪 (图片除单独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
编辑 王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