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2》:陈萍萍都主动背锅了,范闲为什么还要坑亲爹?

在《庆余年2》最新的剧情中,范闲与二皇子的明争暗斗仍在继续。战场虽然从朝堂移师至春闱,但两个人之间的火药味却丝毫不减。
不过,在二皇子出手之前,范闲却已经陷入了挣扎和怀疑中。
图片
古人云,学而优则仕。本来,作为古代版的高考,春闱是寒门士子难得的翻身机会。鱼跃龙门、金榜题名是所有读书人的共同梦想。
毕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高考是小镇做题家们最可能实现阶层跃升的途径。就像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写的那样,普通人总是出发晚、起点低,无论是借书还是求师,都如天方夜谭一般。
范闲深知,穷人家的孩子,想要出人头地堪比登天之难。所以,既然由他来主持春闱,自然要做到一视同仁,只以才学论英雄。
无奈的是,从古到今,萝卜招聘的故事遍地都是。暗箱操作、权钱交易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于是,一来二去之间,春闱就从唯才是举变成了人情世故。
图片
林相推荐的学子,太子内定的人选,张尚书家的公子,李侍郎家的外甥,攀交情、走后门渐渐地就成了常态。久而久之,这几乎成了大庆国人尽皆知的秘密。
科场舞弊、内定人选,这样的惊天丑闻,所有的人看在眼里、恨在心里,但是谁都不愿去做那个天真的孩子,当众戳穿皇帝没有穿衣服的真相。
就像庆帝自己说的那样,“这些都是五年来举证春闱舞弊的折子,到现在没有结果。为什么?因为查出的结果,牵扯多少人,到底该查多深,该查多狠,该查多严,不敢啊,到现在也没人敢查。
图片
教育公平,才是最大的公平。皇帝对于庆国春闱的腐败一清二楚。科场舞弊、贵族垄断早就堵死了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
这一切的一切,庆帝都知道。只是,对于他而言,大权独揽、江山永固才是最重要的。六部九卿、各部堂官,是谁的子侄还是门生,根本就不是庆帝关心的事情。
庆帝很清楚春闱的病根,却不敢轻易地开出方子、对症下药。毕竟,科场舞弊积重难返、习以为常,一旦选择对既得利益者出手,必然面临天大的阻力。
因此,为了保持朝局的稳定,庆帝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稳定压倒一切的官话套话来给自己催眠。
图片
还好,大庆国有范闲这样一个清醒且正直的年轻人。他虽然也曾挣扎过、犹豫过,也曾想过两手一摊、随波逐流,但是当他看到杨万理们的遭遇时,他还是重新燃起了斗志。
有些事,总是千难万险,但总有人要去做。
在短暂的矛盾和挣扎之后,范闲想亲自为这一届的学子,求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范闲:我想闯个祸。
陈萍萍:好啊,去吧,闯多大的祸我来接。
范闲:总不能什么锅都让你背。
陈萍萍:什么锅?
范闲:我还有一个更好的挡箭牌。
陈萍萍:还有人比我能挡箭?
范闲:那是,天下第一挡箭牌。
图片
范闲很清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可能会得罪无数的权贵。所以,他对陈萍萍这样说,我想闯个祸。
对于范闲,陈萍萍是百分百的宠溺。他想都不想、问都不问,就答应给范闲保驾护航——你放心去闯,惹出天大的事情我来兜着。
按照常理,有了陈萍萍的保证和承诺,范闲自然会喜出望外、大展拳脚。但是,他却并不同意让陈萍萍来背锅,而是选择了庆帝。
图片
既然是一口黑锅,谁来背都一样,范闲为什么一定要亲爹来背锅呢?
答案很简单,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庆帝都是最佳的背锅人选。
范闲既然心意已决,向达官显贵开刀,必定会得罪群臣、犯下众怒,约等于直接同文武百官开战。林相递过来的条子、太子关照过的学子,所有的关系户都会失去了晋升的可能。
图片
陈萍萍与林相、太子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一不小心关系闹僵那就没有了挽回的可能。因此,这口黑锅太大,范闲既不能、更不愿让陈萍萍来背。
然而,这只是最表层的原因。对于范闲而言,求公平重要的不只是结果,更重要的是过程。陈萍萍利用人情关系、暴力弹压得到的公平,本就名不正、言不顺。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一种正义通过恶来实现。手段不正义,结果再好依然是不正义。
范闲深知,自上而下、令行禁止的教育公平才具有说服力。公平两个字,如果从庆帝口中说出,代表着大庆国的官方态度,自然会产生良好的正面示范。
图片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范闲才特意营造了庆帝深夜传唤、确保教育公平的假象。这番眼花缭乱、以假乱真的操作一经祭出,林相与太子便再也没有了说辞。
儿仗爹势,狐假虎威。范闲虽然不是官场老油条,但是对分寸感的拿捏恰到好处。
在春闱结束后,范闲奏请庆帝,希望由自己彻查数年来的科场舞弊案。
这是一个庆帝自己都不愿触碰、不敢面对的雷区。
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万丈深渊。在进与退的抉择中,范闲选择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他十分清楚,自己将面临怎样的惊涛骇浪,但是他还是充满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
正如杨万理说的那样,“这世上,总要有人撞个头破血流。
图片
庆国子民无数,范闲只有一个。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