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余年2:闹剧般的“春闱舞弊”,为了范闲,不惜“毁掉”庆帝?

什么才是《庆余年》最大的败笔?或许就是这场彰显范闲伟大光辉的春闱。
什么是春闱,虽然《庆余年》是一部网罗了各朝各代的架空剧,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这里的春闱就是延续至今选拔贤能的科举。
这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创举,一个改变了“上者恒上、下者恒下”不公平社会现象的伟大创举。
图片
从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后来定型的科举制度(也就是春闱),这不仅是改变穷苦学子人生的制度,更是从有了且完善此制度后,一个朝代兴亡的重要人才选择制度。
从《庆余年》中太子、林相等人给范闲递纸条的习惯来看,这种被范闲视为不平公的约定俗成,多少有些科举制度完善期间出现“行卷”行为的时期。
但即便是在那样一种有类似于察举行为的时代,也大多是在不糊名的情况下,将考生名声考虑在内的一种制度。
图片
虽然这一切看起来与《庆余年》中公然通过春闱招揽门生有所类似,但实际上有着天差地别之处。
而这里面最大的区别,便是庆帝这位一国之君对春闱的态度,其冷漠程度甚至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都自愧不如。
也许庆帝对春闱之事的冷漠,或许从朝堂之上重要官员的组成便可见一斑,毕竟那些活跃在镜头前的重要角色,几乎个个都有亲戚关系。
图片
至此,我对《庆余年》所塑造出的庆帝这样一个人物,产生了严重的怀疑与认知偏差。
他真如剧中所讲的那般英明神武吗?他真的在乎庆国是否能在他的手中中兴吗?
如果他真这么在乎,如果他真如此英明,为何在范闲说出“春闱舞弊”一事,完全像个没事人一样,或者说对此早已心中有数却不动如山呢?
图片
要知道,将范闲推入春闱这滩混水之人,并非是庆帝而是范闲的死对头二皇子李承泽。
他想借春闱舞弊这种陈年旧疴,来打击范闲那嚣张跋扈的气焰,甚至不惜向叶灵儿表露心迹,并借此联合叶家联名举荐范闲。
至此,无论是庆帝是否知晓春闱舞弊一事,都将因为范闲的“不公平”三字,而被归为最强昏君的行列。
图片
要知道即便是有行卷之风的科举制度,在求贤若渴的君王眼中,几年一次筛选天下才子的科举考试,都是帝王眼中极为重要之事。
无论这些帝王昏庸到何种程度,都不会对这种足以左右国家命运之事视若无睹。
可庆帝呢?倘若他早知道这些早就形成多年的约定俗成,那么他便是一个完全不在乎自己能否筛选出几个可用之材,只希望手下官员可以通过春闱网罗到自己的门生,并以此壮大自己的势力。
图片
如果庆帝不是一个昏君,那么当听到范闲向自己说出春闱舞弊之事后,还能做到不动如山就多少有些神经大条了。
毕竟这样一种不知运行了多少年的约定俗成,让多少本可以使大庆国运更加昌隆的学子,此生或都无缘被庆帝所重用。
这已经不是“帝王之术”该如何运用的问题,而是庆帝面对动摇国本的春闱舞弊完全无动于衷。
图片
最终,范闲成了“春闱舞弊”的最大赢家,他因为“不公平”三字,成为了庆国上下第一个敢于改变规则之人。
虽然庆帝在范闲“要挟”之下成为了他的背锅人、挡箭牌,可如此一来,却将庆帝这个一直都以英明神武形象存在的帝王,变成了一个昏庸迂腐之辈。
这可真是为了主角范闲的光环不灭,无论是怎样的剧中人,都能被无情的毁掉,即便是庆帝这样的角色也在所不惜。
图片
关于《庆余年2》的解读暂时先写到这里,更多精彩解读且听下回分解。
若觉得文章不错,还请点赞、分享与关注哦,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