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放战役经历了怎样的惊心动魄?跟随200余件红色珍档回望壮阔历史

图片
75年前的5月27日,党中央运筹帷幄,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相互配合、共同斗争,终于使上海完整地回到人民的怀抱。可歌可泣的上海解放战役,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惊心动魄?曾经的浴血奋战之地如今呈现何种面貌?
作为“光荣之城”2024上海红色文化季市级重点项目,“光荣之城 人民城市——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红色档案文献展”5月24日在上海市档案馆揭幕,选取月浦—吴淞、高桥、虹桥、南京路、一江一河等与上海解放和人民城市建设有关的多组地标,通过挖掘与其相关的档案文献、图片、实物和影像资料,回望解放上海的壮阔历史,展示上海建设和发展的光辉历程,展现上海落实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实践。
本次展览由上海市档案局(馆)、中共上海市市级机关工作委员会、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主办,汇集多家单位的200余件红色珍档。其中,《中共地下党员黄秉乾在狱中写给父母的信》《上海电信局福州路分会人民保安队队员立功事迹材料》《国民党淞沪警备区司令部关于提解周宝训、严庚初、焦伯荣、郑显芝、吕飞巡、黄秉乾六人给蓬莱警察分局的提票》等30多件档案为首次公开。
图片
步入展厅,迎面是一份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正是这份进军令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角。作为渡江战役的重要组成,上海解放战役从1949年5月12日持续至5月27日,打了整整16个昼夜,以外围阵地攻坚战最为惨烈。整场战役牺牲解放军指战员近8000名,过半在宝山一线牺牲。而这其中,又以月浦最甚,近2000名指战员在此牺牲。展柜中,第29军87师260团担架连指导员张德惠的《进军日记》,以及第29军85师师部的登记簿,皆记载了彼时的伤亡情况,无声诉说着战况的惨烈。
上海战役有多难?根据现场陈列的老照片,国民党守军在七宝、虹桥一带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据《七宝镇志》记载,仅七宝地区就修建了碉堡34座,可俯视附近方圆十余里,易守难攻。
图片
浦东地区是上海解放战役的另一个主战场,以高桥争夺战最激烈、最艰苦。“据说,参加上海战役的老战士们聚首叙旧时,如果有谁说自己是‘从高桥方向过来的’,往往会令众人刮目相看。”据上海市档案馆利用服务部方华介绍,国民党军在这一地区构筑了星罗棋布的永久性与半永久性的堡垒群。每座碉堡周围,有蛛网式的河沟、电网地雷阵、铁丝网等防御工事七至十道。汤恩伯吹嘘为“比斯大林格勒的防御布置还要坚固33%”。
在连日的阴雨、密布的水网、星罗棋布的堡垒面前,解放军用血肉之躯杀开一条血路。这场激战中,我军共歼敌4000多人,很多战士也永远地倒在了这片土地之上。浦东高桥烈士陵园,1619名为解放上海牺牲的战士,静静长眠于此。其中,1360位是牺牲在高桥之战。
图片
为了上海解放,许多英烈牺牲在隐蔽战线上,他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离上海解放只有几天、几十天的黎明之前。1949年5月7日,李白、秦鸿钧、张困斋、严庚初、周宝训、杨竹泉、黄秉乾、吕飞巡、焦伯荣、郑伟、朱聚生、张根思等12名同志在浦东戚家庙(今浦东新区世纪大道与浦电路交汇处)被国民党秘密杀害,烈士们用献血染红了新上海的朝霞。如今,在烈士牺牲不远处,先后建起了世纪公园、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正以高质量公共文化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而当年的攻坚要地,在75年后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如今的月浦镇是经济重镇,吴淞口拥有亚洲最大邮轮港,“千年古镇”七宝不断焕发生机,虹桥借着进博会的东风成为连接长三角、连接世界的新“虹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外高桥挂牌……
图片
“总前委决定,进入上海市区作战尽可能不使用火炮和炸药。陈毅同志还提出‘三个不打’,即‘看不见敌人不打、打不中敌人不打、有人民群众不打’。”这是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79师235团3营7连指导员迟浩田撰写的回忆文章中的一段话。为了将上海这座城市完整还给人民,解放军“瓷器店里捉老鼠”,只用轻武器进攻,付出了巨大牺牲。穿城而过的一江一河,见证了1949年的波澜壮阔。
以苏州河畔的上海邮政大楼为例,这里332会议室的玻璃窗上至今留存着一颗“不修复”的弹孔。1949年的5月25日凌晨,苏州河以南地区已获解放,国民党军队退至苏州河以北。上海邮局大楼被国民党一个通信营约200人占领。为了保护这栋历史建筑,对国民党官兵只能开枪、不准开炮,这场战斗也因此异常严酷,在敌军密集的枪林弹雨中,突击的解放军战士一批批地倒在四川路桥上。“苏州河的水全是红的。”参与战斗的徐法全,曾如是回忆。
图片
黄浦江边的杨树浦发电厂、杨树浦水厂是护厂运动的“主战场”,无数工人和地下党组织与敌人开展了没有硝烟的战争。1949年5月24日,“上海人民保安队”总指挥部在海关大楼内设立。5月25日,永安公司“绮云阁”之顶升起南京路上第一面红旗。同一天,新新公司“凯旋电台”发出了上海解放第一声。5月26日凌晨,第三野战军进驻圣约翰大学交谊室(今华东政法大学),建立起解放军在沪第一个指挥中心,这里被称为“解放上海第一宿营地”。5月27日,中国银行大楼顶上,两幅长30米的大标语如瀑布泻下,一幅是“庆祝大上海解放”,另一幅是“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展厅内,一个个城市地标既与上海解放战役进程密切相关,也见证了这座人民城市的建设发展历程,彰显着人与城互相成就、城与人共融而生。“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我们应倍感珍惜。”走出展厅,不少观众感叹道。
图片
  作者:李婷
文:李婷图:叶辰亮编辑:许旸责任编辑:邢晓芳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