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与扛冻有关?兼谈鼻子与审美

“他梦到一座花园,开满了玫瑰和郁金香,散发馨香阵阵。月亮好似美人,吐息间吹开了云翳结成的面纱。‘中国公主啊,你的长发好似千里一线,牵引我从波斯远道而来,一睹你的容颜。’”——波斯诗人哈珠·克尔曼尼的长诗《胡马和胡马云》,讲述了波斯王子胡马,从仙女处见到中国公主画像,抛弃王位不远万里寻找梦中情人的故事。
古波斯文学非常喜欢赞美汉人女性,如《七美人》《鲁拜集》等波斯古诗中,就频繁出现中国公主和中国女神的意象。古波斯使节撰写的《中国志》里这样形容明朝人:“中国女子的美貌、丹杏般的黑色眼睛、红润的皮肤,但她们却非常腼腆……中国的少女在一般情况下均非常美貌。”波斯语中甚至有个成语叫“butkhāna-yi Chīn”,意为“中国的偶像庙”,用来形容某地盛产美人。
而看波斯的诸多细密画,不难发现,美人的形象是以汉人女性为标准的,除了上述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外貌特征之外,鼻子的显著特征是小巧。
图片
波斯细密画名作《阅读的姑娘》,约绘于1625年
图片
《恋人》,约绘于1630年
一直到今天,伊朗还热衷于缩鼻手术,以小巧的鼻子为美。根据伊朗劳动新闻社(ILNA)在2020年的统计,伊朗的缩鼻手术数量是美国的7倍,每年超过15万例——是的,不仅伊朗人喜欢缩鼻,欧美人其实也喜欢,只是没有伊朗那么狂热。而且无论是在伊朗还是在欧美,所谓的“整鼻”都几乎等于“缩鼻”,而隆鼻则非常罕见。伊朗首都德黑兰更被称为“世界整鼻之都”,伊朗当地的缩鼻手术,占各种整形手术60%以上。
大鼻子,不怕冷?
东方人忙着隆鼻,西方人却在忙着缩鼻,这颇有些滑稽,为何同一片大陆上的不同民族,鼻子形状差异如此之大?以往最流行的是扛冻说,“欧洲人的高鼻子扛冻”“非洲人的扁鼻子耐热”,类似的说法广为流传。然而真相或许相反,我们东亚人的小鼻子可能更扛冻,而高鼻子并非寒冷地区的产物……
人类学家过去曾认为,气候是影响鼻子形状的重大因素。
比如欧洲属于高纬度地区,空气比较寒冷,所以欧洲人演化出了突出的大鼻子:冷空气直接吸入会强烈刺激肺部,而大鼻子的鼻腔空间更大,所以冷空气在鼻腔停留的时间更久,鼻子内丰富的毛细血管就可以更好地加热空气。与之相反,那些生活在热带的人类族群,一定都有着扁而宽的鼻子。
至于生活在温带的东亚人,则有着介于二者之间的鼻子形状。一切听上去都很合理。
图片
19世纪西方人类学对各族群鼻子的分类,其中前5种被认为是“窄鼻”,属于“欧洲人”;6则被认为是“中型鼻”,属于“黄人”;7和8都被划为“宽鼻”,前者是“非洲黑人”,后者是“美拉尼西亚人”。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这些划分大多不靠谱,绘图也存在严重错误。
鼻子小才扛冻
然而纬度虽然高,欧洲西部却是温带海洋气候,所以比亚洲同纬度地区要暖和得多。即使是深居内陆、已经不是海洋气候的莫斯科,也远比哈尔滨暖和。尽管莫斯科比哈尔滨的纬度高了10度(哈尔滨大约是北纬45度左右,莫斯科大约北纬55度)。莫斯科1月的平均气温为-10.2摄氏度,而哈尔滨1月的平均气温仅为-18.3摄氏度,反而比莫斯科冷了很多。而亚洲和美洲的高纬度地区,原住民都是典型的东方人种,鼻子形状很像生活在温带的我们。
更重要的是,在其它哺乳动物身上,突出的大鼻子往往是对炎热气候的适应。1870年代,美国动物学家艾伦发现,跟温带、热带的兔子相比,北极兔的耳朵和尾巴都比较短。进而他比较了很多寒带动物和它们在温带、热带的表亲。发现寒带动物的身体轮廓更为平缓,他把这项发现总结为“艾伦法则”。
有学者据此提出,东亚人中等高度、偏小巧的鼻子,正是“艾伦法则”的体现。毕竟“孤悬于外”极度突出的鼻子,反而容易散热和冻伤。要加热入肺空气的话,较小的鼻孔和深置的鼻道才是解决办法。比如东北亚民族往往有着较高的颧骨,鼻道就相对落入两颧之间皮下组织的围护之中,这样才能有效预热入肺空气。
图片
生活在严寒环境中的因纽特人,有着典型的东亚人五官,并不像欧洲人那样鼻子非常突出或鼻孔很大呈椭圆形。
热带鼻子:其实不扁
既然东亚人的鼻子形状更能适应寒冷,那欧洲人的大鼻子到底是怎么来的?欧洲虽然称不上严寒,可也明显不算炎热。
原来,今天的欧洲人并非真正的欧洲“土著”。基因检测发现,现代欧洲人(尤其是南欧人)的主要祖先,是在大约8000年前才从温暖的中东迁入欧洲。而今天的阿拉伯人,也确实有着比欧洲人更夸张的大鼻子。由此推测,大鼻子或许是对中东地区那干燥炎热环境的适应。
图片
非洲作为人类起源地,鼻子的形状也很多样,东非以肤色黝黑著称的尼罗人,就有着高而窄的鼻子,他们和同样有着高窄鼻子的阿拉伯人一样,生活在干燥的荒漠中。
至于大鼻子的具体功效,有的认为是方便散热,有的认为是有利加湿。还有的学者干脆认为是随机的,因为这种鼻子颇为常见,或许就是人类共同祖先的样子。毕竟还有很多热带民族,比如南印度土著和巴布亚人,也有着这种形状的鼻子。
反倒是生活在南温带的澳洲土著,往往长着宽鼻子。有学者认为,宽鼻孔或许是对潮湿气候的适应,和温度关系倒是不大。
图片
澳大利亚土著中,居住地纬度最高的塔斯马尼亚人。他们有着大而宽的鼻子,这或许是对温暖潮湿环境的适应。
鼻子与审美话语权
正常情况下,所有族群都会认为本族人最好看。而波斯人违反常态的审美,很可能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波斯传统的人像艺术在伊斯兰化后因为“禁偶像”而失传,直到蒙古人绑来了汉人工匠;二是确实有记载称伊尔汗国后宫多是汉人(同时期统治中国的大元后宫则满是高丽人);三是波斯人也分不太清蒙古人和汉人。
不过近几十年里,欧美又掌握了审美话语权。他们的鼻子虽然比中国人大,但是又比波斯人的小,于是小鼻子好看的认知仍然在伊朗流行。
实际上,别看今天的中国整容业热衷隆鼻和“欧式开眼角”,古人却认为胡人的眼睛和鼻子非常难看,所谓“椎髻高鼻,深目丑种”。唐诗里描写胡人的时候,几乎都少不了要嘲讽两句大鼻子深眼窝。比如唐代诗人陆岩梦,在《桂州筵上赠胡子女》一诗中,描写胡姬“眼睛深却湘江水,鼻孔高于华岳山”,还批评说“却堪蹙额更颓颜”——觉得胡姬一脸颓颜,他大概想不到,一千多年后中国人会为了他眼中的颓颜往脸上动刀子。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南海墨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