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需要运动“处方”

柏雯婷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进步为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交模式乃至思维模式都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但与此同时,这些变化也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新的影响。网络依赖、睡眠障碍、社交恐惧、信息焦虑、网络欺凌等与心理健康相关的问题在大学生中越来越常见。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还可能对他们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走出阴霾,重新找回生活的色彩,那就是运动。在数字时代,运动将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隐形翅膀,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坚实支撑。
    数字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诸多挑战
    挑战之一:技术依赖与社交隔离
    在数字时代,大学生几乎离不开手机和电脑,使用网络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大学生越来越依赖虚拟世界。他们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在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上,沉迷于社交媒体、在线游戏等虚拟世界,减少了与现实世界的互动。这种过度依赖可能导致在现实世界中的社交隔离,并进一步加剧心理孤独,使他们逐渐失去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从而引发社交恐惧等人际交往障碍。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还可能对大学生的视力和睡眠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产生睡眠障碍,进一步影响心理健康。
    挑战之二:信息过载与信息焦虑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获取变得异常便捷,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大学生们可能时刻被各种信息包围,包括社交媒体上的动态、新闻推送、学习资料等。过量的信息输入可能导致他们感到焦虑、不安,甚至出现信息疲劳。他们可能会因为无法处理如此庞大的信息量而感到压力倍增,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信息精准推送又会使他们感到一种“被解读的不安”,进而引发因安全感丧失带来的新的信息焦虑。
    挑战之三:不确定性与发展困惑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传统职业面临被替代的风险。这使得大学生们对未来自身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和不确定。他们可能担心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还有就业前景、职业规划是否会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这类担忧可能导致心理压力增大,进而使其内心失去朝向未来世界的勇气,变得退缩甚至麻木。
    挑战之四:网络欺凌与自我否定
    网络欺凌,是指个体或群体使用电子信息交流方式,如电子邮件、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平台等,多次、重复性地伤害他人的行为。这种行为可能包括恐吓、激怒、羞辱、散播谎言和谣言等,对受害者的心理造成巨大伤害,容易造成情绪低落和抑郁、自尊心受损、恐惧和焦虑等,受害者可能会感到沮丧、无助和绝望,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产生自卑感,丧失自信,进而否定自我。这种心理创伤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严重时甚至会使他们产生自杀倾向。
    运动是应对良方
    运动已在许多研究和实践中被证明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数字时代,运动同样是能够有效帮助人们应对心理健康挑战的良方。
    有氧运动有助于负面情绪调节
    有氧运动能释放身体的紧张和压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改善心理健康状况。运动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有助于预防心理疾病。例如,跑步、游泳等可以刺激身体释放内啡肽等快乐激素,帮助缓解压力;瑜伽则可以通过呼吸控制、身体放松和冥想等技巧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感。
    力量训练可以提升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力量训练包括举重、引体向上、俯卧撑等,能够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这类运动为大学生提供了挑战自己的机会。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尝试,他们可以增强自我控制力,有助于提高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进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这种自信和效能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树立积极的心态,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集体运动有助于社交关系建构
    运动参与已被证明可以为个体提供意义、身份和归属感。参与团队运动或集体活动,如足球、篮球、排球等,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社交技能,帮助大学生建立新的社交关系,增强社交支持网络,促进社会规范的形成和发展。在集体运动中,需要学习与他人合作、沟通、处理人际冲突,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从而改善心理健康。不仅如此,他们可以与同龄人在运动中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感受,减少社交隔离和孤独感。
    竞技运动激发斗志与进取心
    竞技性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值得关注。虽然竞技性运动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但它也能激发大学生的斗志和进取心。在竞技性运动中,大学生需要面对失败和挫折,学会调整心态、保持积极态度,这些都有助于他们培养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应对困难的能力。不仅如此,竞技性运动的训练往往要求参与者在一定时间内专注于特定的任务,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专注力,进而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促进大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减少信息过载和焦虑,使他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更加高效。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大学生都适合参与高强度的竞技性运动。对于某些大学生来说,过度的运动负荷可能会导致身体疲劳、心理压力增加,甚至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在选择运动类型时,大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点进行合理规划。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长期坚持下来,对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维护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让他们在运动中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家庭、学校和社会也应该为青少年创造更多的运动机会和环境,如高校可以提供更多样化的体育课程、体育比赛和户外拓展活动等,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运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养成定期参与运动的习惯,让运动成为他们心理健康的隐形翅膀,助力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供职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