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大唐中兴颂》等数字化成果亮相深圳文博会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5月24日讯(记者 黄煌)5月23-27日,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举行。
图片
湖南展馆内,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推出了一批依托数字化大屏为基础的内容产品和交互应用技术,其中“数字浯溪”项目之一的颜真卿的《大唐中兴颂》数字化成果和“数字汉生活”项目尤为引人注目。
图片
走进11号馆湖南展馆,观众可通过裸眼3D大屏清晰目睹颜真卿的笔触,并感受浯溪文化名人知识图谱。
看上去美,做起来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地处湖南省祁阳市的浯溪碑林,是大型露天碑林,集中保存了505方唐代以来的摩崖石刻,是稀有的书法石刻宝库。但由于自然原因,浯溪摩崖石刻表面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风化,很多字迹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团队项目负责人孔皓介绍,“数字浯溪”项目使用专业设备对每块石碑进行图像采集,从八个不同方位,采集了上百张图像,经过计算机视觉计算,结合图像叠加、图形渲染技术,包括PBR渲染和NPR渲染,在强大算力的支持下,最终完成全细节立体成像,重获新生的摩崖石刻则进入团队打造的碑刻数据库。
“数据库里储存了摩崖石刻的基本信息、梳理出了505方碑刻和300余位名人的关系图谱,方便专家学者、设计团队围绕碑文进行二次创作。”孔皓表示。
“数字浯溪”之外,由湖南博物院联合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共同打造的“数字汉生活”IP品牌也吸引了不少人关注的目光。
图片
什么是“数字汉生活”?孔皓解释,“数字汉生活项目将围绕穿汉服、享汉乐、食汉宴、用汉方、写汉字、购汉礼六个维度,将马王堆文化转变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汉代生活方式。让汉文化走近更多人身边。”
通过科技手段“焕活”传统文化,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理事长李武望认为,文物数字化并非简单的数据储存,它承载着对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产业生态的“焕活”使命。“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让碑文从看不见到看得见,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这些文化遗产能够被大众所理解、所喜爱。”从数字采集、数字修复到“二创开发”、传播展示和产业应用,每一个环节都致力于发挥文化遗产的艺术、学术和产业价值,使其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