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里的湖南(61)丨京城会馆,京韵湘音,同唱白雪阳春

提起会馆,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北京的湖广会馆。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是无数湖广志士的出没之地和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著名相声团体德云社的演出剧场长期设在这里,也加大了它的网络声量。
4月21日,记者慕名来到北京湖广会馆——不是为了看郭德纲说相声,而为寻访会馆大戏楼上的一副楹联:
魏阙共朝宗,气象万千,宛在洞庭云梦;
康衢偕舞蹈,宫商一片,依然白雪阳春。
图片
而在前一天,我们邀请的解说嘉宾、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苑天舒教授就特地去打了前站,对这座会馆的前世今生已经了然于胸。在他富有磁性的男中音讲解中,这副楹联、这座会馆的真容慢慢地显现出来。
“首‘辅’”建馆,功德惠及乡亲
湖广会馆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虎坊桥,是一座“似庙非庙,似衙非衙,似宅非宅”的中国古典式庭院建筑。作为“世界四大木制剧场”之一,也是北京仅存的4座建有戏楼的会馆之一,湖广会馆于2019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北京湖广会馆。
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体仁阁大学士、湖南长沙人刘权之与顺天府尹、湖北黄冈人李均简为联络乡谊,共同发起创建了湖广会馆。会馆建立初期,主要是接待湖南、湖北进京参加会试的举人。举子们远离家乡,在京食宿是个现实问题。同时,他们也迫切需要一个凭借乡谊得到关照的住处,以抱团取暖。湖广会馆的建立,对两湖举子来说无疑是一件大喜事。
话说这个刘权之,虽然不像“曾左”那般声名显赫,但同样大有来头。找个坐标参照一下:陶澍够牛吧?公认的晚清政坛“湖南帮”带头大哥,但他也只是第一个当总督的湖南人,而刘权之在几十年前的嘉庆朝就官至军机大臣、大学士,是清朝第一位官至宰辅的湘籍人士。
关于刘权之的学问、政绩和功德,举两件事即可见一斑:第一,他是清代大儒纪晓岚的高足,随恩师参与《四库全书》的纂修,在《总目》起草与修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二,他推荐门生欧阳厚均出任岳麓书院山长达27年之久,培养了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等湖湘才俊,撑起了半部中国近代史。
湖广会馆最初建有乡贤祠、宝善堂、楚畹堂、风雨怀人馆,后多次重修,增建了戏楼、文昌阁等。尤其是大戏楼,随着京剧的兴盛,逐渐成为会馆人气最旺的地方。
“佚名”撰联,尽显两湖豪情
“湖广会馆建在靠近皇城的地段,可以看出两湖在全国的分量;而这副楹联的内容,也是显示了湖广人的自信和阔达。”苑天舒教授由会馆而楹联,娓娓道来。
“魏阙”本是古代宫门上的观楼,通常代指朝廷或京城,象征着权力和威严,此处也借指戏楼;“朝宗”指的是百官朝拜天子,按《周礼》的说法,“春见曰朝,夏见曰宗”,这里也泛指外地人进京;洞庭湖在湖南,云梦泽在湖北,是“两湖”的代称;“气象万千”既指湖广江山壮丽秀美、人才层出不穷,也指舞台上的表演精彩纷呈。综观上联,可以解读出两层意思:其一是赞美湖广会馆大戏楼的演出水平高;其二是表达进京赶考的湖广举子及各界人士对京都气派的艳羡,对朝廷威严的叹服,对国家繁荣的欣悦。“宛在洞庭云梦”,则表达了湖广人对家乡的自豪感。
图片
大戏楼。
下联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意思与上联类似,也是用“康衢”(康庄大道,借指宽阔的戏台)、“舞蹈”(戏曲动作,喻指百姓因幸福生活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些意象,表达对升平盛世的颂扬和憧憬。但下联更突出了一个概念,即“白雪阳春”。“宫商一片”指我国古代音律中的宫、商、角、徵、羽“五正音”(五个基本音阶),喻意为合乎礼法规制的“正音雅言”,不是民间小调,而是主旋律。而“阳春白雪”又是出自楚国文学家宋玉的《对楚王问》,代指高雅的音乐,和上联的“洞庭云梦”呼应,再次突出了湖广会馆的身份特征。
“这副对联对仗工稳,用典贴切,音调铿锵,气势恢弘,巧妙地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既有非常浓厚的湖广乡土气息,更是一件正能量满满的主旋律作品,洋溢着湖广人士对家乡的热爱、对国家的忠诚。事实上,楚地人自古就是很有豪情的,历史上湖南、湖北英才辈出,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北京出生的苑天舒,对湖广的钟爱似乎也不比我这个湖南人逊色。
可惜,这样一副好联,其作者却不可考,我且在此表达对“佚名”由衷的敬佩和怀念。
无独有偶,在湖广会馆的大门口,还挂着一副由左宗棠撰写的楹联——“江山万里横天下,杞梓千章贡上都”,也是表达了和戏楼楹联相似的意思:湖广地区不但地大物博(“江山万里”),而且英才辈出(“杞梓千章”:杞、梓都是优质木材,代指人才),我们会馆的使命,就是为应试举子们在京城营造一个“家”,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栋梁之才(“贡上都”)。
高光定格,国民党诞生于此
因为两湖的突出地位,湖广会馆日渐兴盛,成为了京城聚会、议事的好去处。不仅知名两湖人士经常光顾,就连孙中山、梁启超这样的非湖广籍大佬也多有造访。
1849年湖广会馆第二次大修,发起人是礼部侍郎曾国藩。1871年,曾国藩六十寿诞,当时旅京的两湖官绅曾在湖广会馆举行盛宴为其祝寿。
而湖广会馆最高光的时刻,当数孙中山5次莅临及国民党在此召开成立大会。
民国元年(1912年)8月24日,辞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来到北京,次日上午京城各界人士在湖广会馆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下午孙先生在此主持了同盟会和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合并成立中国国民党的仪式。会上发布了《国民党政见宣言》,并把这天定为国民党建党纪念日,湖广会馆也因此成为国民党的诞生地。
以上活动见于《黄兴年谱》记载。而当时19岁的《民国报》记者梁漱溟,还记录了在国民党成立大会上发生的“女权领袖唐群英掌掴宋教仁”那则著名公案。令人意想不到和悲愤不已的是,半年后宋教仁就在上海火车站被暗杀。他的追悼会,也是在湖广会馆举行的。
图片
乡贤祠。北京戏曲博物馆建在此间。
一百多年过去了,刀光剑影远去,共和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曾经“白雪阳春”的舞台,现在成了群众文化的乐土。1997年,湖广会馆被确定为北京京剧博物馆;近些年火爆京城的德云社,曾经在这里开设场子11年,直到去年会馆装修停业时才搬走。市民们用更大众、更接地气的方式记录新生活,歌唱新时代。
记者手记:
三位湖广人,一颗变法心
除了刘权之和孙中山,另有三个人也与湖广会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都是湖广人,也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变革者。
第一位是张居正。他是明代万历朝的内阁首辅,因在执掌朝政期间推行“一条鞭法”而成为著名的改革家。他是湖北荆州人,湖广会馆的前身是他的私宅。因变法触动了保守势力的利益,他去世不久即被抄家,其家眷、仆人等数十人在府宅内饿死或自尽。
第二位是谭嗣同。这位湖南浏阳人在戊戌变法期间经常和康梁等维新人士在湖广会馆住宿和议事,后来又是在会馆附近的菜市口被杀害。
第三位是湖北武汉人谭鑫培。因湖广会馆所处的北京宣南地区是京剧的发源地,因此湖广会馆一度名角荟萃,谭鑫培、梅兰芳、程砚秋等都曾在此演出。谭鑫培对京剧艺术的革新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号称“伶界大王”,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行内有“无腔不学谭”之说。他还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以上三位卓越的湖广人士功绩不同、命运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身上都流淌着两湖人“革命”的血液,都在革故鼎新、推进文明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或许也是湖广人与生俱来的基因吧。
天道酬变,其命维新。湖广人往昔荣耀加身,在继续深化改革的今天又是任重道远!
点评嘉宾:苑天舒
图片
北京人,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并留校参与北大新技术公司(北大方正)创业,随后创建北京大学新北高教育科技集团,担任董事长兼总裁。期间师从哲学泰斗汤一介教授研读哲学,并长期兼任助手。2008年起任职于中国文化书院,现任法定代表人、副院长。另有中华孔子学会国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等多个社会职务。其管子(管仲)研究在学界处于领先地位,被誉为“中国管学第一人”,著有《管子与亚当·斯密》等书。
总策划/夏似飞
统筹/文凤雏 赵雨杉
执行/李茁 朱玉文 王华玉 朱晓华
撰文/王华玉
摄影/傅聪
剪辑/戴钺
设计/袁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