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赋权助纳米疫苗落地

作为科技成果赋权试点第一批“吃螃蟹”的科研人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丁宝全研究员带领团队完成“一种DNA纳米疫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成果后,获得了该项目的10年长期使用权。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2020年实施的《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在全国地方立法中首创赋权条款。同年5月,国家九部委联合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实施方案》,在北京选定了9家单位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的试点,丁宝全研究员所在的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就是其中之一。
纳米疫苗研发团队获10年成果使用权
科技成果赋权的核心,是将原本属于单位的职务科技成果的相关权利赋予科研人员,这样就赋予了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更大自主权,激励科研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使转化工作前移,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2020年,丁宝全研究员团队的研究成果“一种DNA纳米疫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入选年度“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针对传统肿瘤疫苗存在的问题,这项成果提出纳米机器疫苗的概念,利用化学自组装技术构建DNA纳米机器疫苗,实现了多种免疫功能成分共同精准定量组装、刺激响应控制及高效的免疫系统激活,在小动物活体水平展现了良好的肿瘤治疗和抑制转移复发效果。
当团队面临着科技成果转化都要经历的漫长过程和重重难关时,国家纳米科学中心2020年开始参与的北京市和国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发挥了重要作用。北青报记者了解到,通过赋权,丁宝全团队已经获得自己成果的10年长期使用权,并且在与企业开展合作,推进申请药监局的临床批件,有望在未来两年左右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争取早日为肿瘤病患服务。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试点带动成果转化
据介绍,成为科技成果赋权试点的9家单位之一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建立了赋权工作流程和组织协调机制,建立“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技成果权益分配机制”,包括科研人员可自主选择赋予70%科技成果所有权,或10年长期使用权;修订横向经费管理办法,完成横向课题任务后结余经费的70%奖励给技术团队;成果技术交易采用公开挂牌定价方式,尝试“市场化”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等等。
此外,中心还开放首批8项许可专利通过中技所发布,实施晋升分类评价,规范和制定科研人员创办企业的管理办法,加强对接创新资源争取合作,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队伍建设,充分调动科研人员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
目前,这样的赋权试点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一种DNA纳米疫苗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用于脑部疾病的外泌体体外诊断纳米技术”等4项科技成果完成了赋权,目前均已开展成果产业化,部分赋权项目已实现产业销售,为产业科技创新提供了有效支撑。赋权试点3年期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有14项成果获得转化,同比增长6倍;转化合同额1.6亿元,同比增长50倍;转化涉及专利32件,同比增长7倍。
9家试点单位完成63个项目赋权
据了解,赋权试点3年来,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积极落实政策要求,推动试点单位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为开展赋权改革工作提供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保障,并且推进试点单位制定赋权工作方案,建立赋权工作制度、理顺权益分配关系、明确赋权工作流程等,系统推进试点单位开展赋权改革工作。
截至目前,本市9家试点单位共完成63个项目的赋权工作,其中6家中央单位完成50个项目,3家市属单位完成13个项目。下一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将持续落实相关政策要求,深入推动更多高校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赋权工作。针对赋权工作的流程、职务科技成果管理制度、赋权工作效果等进行梳理总结,提出可借鉴的工作模式;同时梳理已完成试点项目工作情况,总结相关赋权试点案例情况,并就典型赋权工作制度、赋权工作流程等经验做法进行推广。
文/本报记者雷嘉
来源: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