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乡村振兴排头兵和生力军

原标题:争做乡村振兴排头兵和生力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上,全国各族青年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新时代青年大学生投身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既是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奋进之举,也是勇于肩负历史使命的时代担当。
乡村振兴伟大事业是青年大学生激扬青春的广阔舞台。祖国大地最广袤的区域在乡村,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队伍。青年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大学生今天树立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关系到国家未来的长远发展。青年大学生的理想扎根在中国大地上,人生目标树立在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上,能够为我们国家和民族汇聚起强大的前进动力。现代青年大学生也只有把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通过持续精心打造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概论、大国三农两门特色课程,让青年学生在教学研究中自觉确立人生奋斗目标。
青年大学生要在学习期间努力掌握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质生产力。青年时期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就需要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技术知识,善于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表现最为突出的地方在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新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的要求。掌握新质生产力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动力。
青年大学生掌握新质生产力的主要方式在课堂、在教材、在教室。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青年大学生应当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速度。现代教育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先进的教学体系,为青年大学生系统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提供平台。当下,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联合信息学院开设“大数据技术—农林经济管理”项目实验班,推动学生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运用到智慧农业管理领域,就是为青年大学生掌握综合的经济理论、管理理论、技术理论提供最大可能。
青年大学生要用担当和实干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高校不是脱离社会的象牙塔,更不是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大学生不能做只会纸上谈兵的“书呆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中华大地广袤的田野上,乡村振兴战略正如火如荼地展开。青年大学生要通过参加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和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师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学生重要回信精神,到先后到四川省巴中市、福建省南平市等基层一线开展专业实习和先锋教育,采用“地方出题、高校学生答题”的方式,实地踏查、深度访问、理论研讨,用自身所学回应地方所需,交出了推进乡村振兴的“人大答卷”。
青年大学生走出校园后要勇于到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干事创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干出来、奋斗出来的。没有艰苦卓绝的接续奋斗,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上,青年大学生要发挥敢闯敢试的精神,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办农业科技企业,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要到基层服务一线,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群众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和满意度;要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知识,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装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青年要顺利成长成才,就像幼苗需要精心培育。把青年一代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应当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关心和培养,教育和引导并重,支持广大青年大学生在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让他们能够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
(曾丙健,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