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牧场:深远海的“蓝色粮仓”

从山东烟台黄渤海新区八角港起航,搭乘养殖运输船,7个多小时后就能抵达长岛南隍城海洋牧场示范区。从空中俯瞰,几座庞然大物立于海面,非常壮观。它们是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经海”系列深远海智能网箱。
站在船头眺望,智能网箱平台如同“海中城堡”矗立在海天之间。这些单体网箱底座长宽均为68米,包围水体9.4万立方米,可养殖100万尾鱼。巨大的网箱为海鱼提供了充分的运动空间。
养鱼先养水,好水出好鱼。这里所处的海域为一类水质,一年中有8个月水温在15摄氏度以下,年平均水温11摄氏度左右,盐度也较适合海鱼生长。
烟台经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福元说:“这里海水深度在27米到35米之间,风大浪急,海水流速1.5米/秒。几十秒钟,网箱就能换一次水,比工厂车间养殖换水频率高很多。”
图片
经海007号深远海智能化网箱。(烟台经海渔业供图)
养殖从近海走向深远海,生产的鱼类品质大大提高,但对技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距离大陆岸线78公里的海域,工作人员居住生活都在网箱平台上。如何保证网箱“稳如泰山”?
郭福元介绍,网衣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制成的网线编织而成,网线强度高、耐海水侵蚀,使用特殊编织技术工艺,整个网衣没有绳结。网箱自重3000多吨,用拖轮拉到合适的海域后,将约3000吨水注入网箱四条“腿”和四只“脚”,网箱就能牢固地“坐”在海底,可以抵御12级的风和8米多高的浪。“如果有需要,还可以将水抽出来,再用拖轮拉着换位置,不过一般很少用到。”
经海渔业搭建了渔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在智能网箱上布设了500多个监测点,实时监测养殖、装备、水质、水文、气象等信息,养殖100万尾鱼只需要4名工作人员。利用声呐和激光雷达等设备,平台能实时查看鱼群的分布情况、生长状态以及鱼群的大致数量。
正值喂鱼时段,不断有鱼群翻出水面觅食。经海渔业一位工作人员说:“饲料运输船直接将饵料打入漏斗,根据风向、水的流向等信息,饲料灌注系统精准选择投喂口,防止饲料流到网箱外;利用双目视觉系统技术,自动分析鱼的长度、重量和健康状况,精准计算所需饲料量。”
图片
经海008号深远海智能化网箱(烟台经海渔业供图)
操控遥控器,巡检机器人即可在水下检查网箱脏不脏、有没有破洞。机器人的助力,解决了成本和人力难题,并可以及时避免因大型鱼类撞击和大风浪等导致网箱破洞带来的损失。
收获时节,“经海1号”活鱼养殖运输船缓缓靠近网箱,下网收鱼,分鱼器将鱼按大小自动分开。“经海1号”船长于明旭介绍,该船可通过智能监测及控制系统,实施活鱼称重、计数等操作,实现对全船活鱼动态信息的全程监控。
早在2020年,烟台市启动“百箱计划”,旨在通过“百箱”带动“千箱万箱”,触发万亿级海洋经济产业链。目前,经海渔业已在烟台长岛南隍城岛海域投放8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单体网箱年产渔获可达1000吨,实现全年稳定批量供应,一座座“蓝色粮仓”正在崛起。
来源:“半月谈”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