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232名“兵支书”转战乡村新“战场”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崔晓蕾
五月初夏,阳光和煦,在高青县芦湖村的荷花莲藕池里,“兵支书”卢南社正和村民忙碌着。忙碌源自那一池望不到头的莲藕,还有在莲藕间嬉戏的龙虾。
卢南社退伍后,响应国家号召,回到村里自主创业,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后来被推选为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在他的带领下,芦湖村在全市率先启动了“三变五合”改革,建成了“清水小龙虾”养殖基地,种植荷花、水稻,养殖龙虾、螃蟹、鲤鱼。如此一来,几百余亩连片的莲藕不仅提高了乡村的颜值,同时,也为农民致富增收和乡村振兴带来新希望,真正实现将一洼盐碱地变成“致富田”。
图片
近年来,高青县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培育赋能、聚焦作用发挥、优化服务保障,积极引导更多退役军人投身乡村振兴。卢南社就是高青县“兵支书”的缩影,在黄河岸边的广阔农村天地,“兵支书”们正带领村民“撸起袖子加油干”,实现从军营到乡村的“双向奔赴”。
拓宽就业渠道,落实精准扶持,建设“花光满路,不限春游”的产业兴旺新农村。高青县积极鼓励退役军人到乡村重点产业就业,建立了涵盖8876名农村退役士兵就业信息、17个职业技能分类的数据库,以及83家特色企业1380个岗位需求的用工台账。开展“军岗日”农村退役军人专场招聘活动12场,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民营企业优先招用退役军人,定向入职123人。支持退役军人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蓑衣樊村打造了退役军人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在芦湖村创办了兵支书领办合作社服务基地,建成“高青县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园”,成立“退役军人创业讲师团”,为退役军人创业“出谋划策”,提供“一对一”指导。通过集群培育、重点扶持、品牌打造,形成了高青黑牛、高青大米、寨子西红柿、黄河鲤鱼等特色全产业链,帮助80余名退役军人实现成功创业,带动近600名农村退役军人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图片
强化培育赋能,完善晋升机制,建设“少长咸集,群贤毕至”的人才兴旺新农村。积极引导退役军人参加学历教育,持续做好自主就业退役士兵适应性培训,鼓励退役军人报考农业类高职院校,按规定落实学费减免、生活补助等优待政策。选聘30名农业专家、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生产能手等优秀农技人才担任技术指导员,采用集体授课、现场指导、“师徒传帮带”等方式为退役军人义务开展农业技能培训,补齐技术短板。依托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累计开展退役军人农业创业培训班3期,开展新型农业经营、农村“电商达人”和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等课程,切实提升退役军人创业能力。
筑牢理想信念,聚焦作用发挥,建设“节物风流,人情和美”的文化兴旺新农村。动员军功显赫的“前辈”、德高望重的“长者”、带动力强的“老兵”、创业成功的“能人”以及农业领域的“强将”等43名退役军人成立了“战旗红”理论政策宣讲团,深入基层一线、田间地头、村社广场,开展理论宣讲、政策宣传120余场。持续开展“最美退役军人”、最美“兵妈妈”、十佳“好军嫂”评选活动,举办“最美退役军人事迹报告会”23场,讲好“我的退役故事”“我的创业故事”,在全县掀起退役军人“返乡创业光荣、自主创业光荣、服务创业光荣”的社会新风尚,引导广大退役军人投身家乡建设,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退役军人力量。
图片
加强基层治理,统筹红色资源,建设“晨光熹微,朝霞旖旎”的组织兴旺新农村。持续引导退役军人参与乡村建设和基层治理,积极引导优秀退役军人回村任职,壮大“兵支书”队伍,目前高青县共有“兵支书”232人,是村“两委”成员、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队伍的中坚力量,在芦湖街道芦湖村建成首家“兵支书”工作室,集中展示“兵支书”带领村民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建立退役军人动态人才库,深入挖掘身边典型,优先从“最美退役军人”称号获得者、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的退役军人、退役军人事务工作者中招募,聘请其担任“兵教官”和思想政治指导员,成立了高青县国防教育教官队伍,组建了包括459名网格员、449个网格在内的“一网一阵四员”思想政治指导员工作体系。建立了“法律志愿服务队”,设立法律志愿服务岗65个,在每个服务站(中心)设立“老兵调解室”,全县“老兵调解员”达到197人,累计接访200多人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7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