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淄博︱村村好项目 村村有“好戏”——“强村共富”的淄博探索

图片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 梁立新
走进沂源县南麻街道雕崖村“雕小馒”花馍加工坊,和面的、揉面的、做造型的,面点师们相互配合,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工夫,栩栩如生的金鱼、金元宝、福袋、花朵等造型优美、寓意吉祥的花馍便跃然而出。
“别小看这五颜六色的小馒头,这可是我们村民增收的‘金饽饽’!”雕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爱华介绍说,有了这个花馍工坊,曾经的省级贫困村——雕崖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能增加12万元,还为20余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为他们实现“共富梦”打下坚实基础。
图片
小满时节,在高青县青城镇庵东村,淄博润安农丰农民专业种植合作社种植的200亩冬小麦良种、30亩蓝小麦,麦穗饱满,丰收在望。看着滚滚的麦浪,庵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合作社理事长张明刚脸上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再有10多天,我们就可以大面积收割了!”
“无资产、无特色、无项目”,曾经的“三无村”庵东村依靠土地做文章,通过支部领办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集中经营,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3年时间化解村级负债并推动村集体收入一度突破60万元。
…………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去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部印发《关于开展“党建引领 齐鲁前行”行动 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安排部署“强村共富”等5个专项行动。其中“强村共富”专项行动提出,到2026年,全省实现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村达到75%以上。
今年是开展“强村共富”专项行动的第一年。为落实省里部署要求,我市将“深入实施‘强村共富’专项行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市委书记抓基层党建突破项目,提出力争到年底,全市村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村突破80%,50万元以上村突破40%。
发展集体经济,产业是基础,项目是支撑。“村村都有好项目”,既是全市各级大抓农村基层党建的工作目标,也是实现“强村共富”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
项目怎么选
乡村产业内涵丰富、内容庞大、类型多样,很容易陷入选择困难。
“村村都有好项目”,首要的问题是:项目哪里来?怎么选?
我市专门制定出台《2024年“强村共富”专项行动工作措施》,要求用好镇街“上门问事、下沉议事、一线办事”工作机制,广泛征求村民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意见建议,深挖村级发展资源优势。同时明确提出,不搞“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不一定都是种养殖、食品加工等传统实体类产业项目;不一定要新上项目,可以把原来的优势项目提升改造、做大做强;不一定要大投入,对于集体收入不足20万元的村,要以小而精、短平快、投资少、风险小、收益有保障的项目为主。工作中,村“两委”班子要秉持“三不三别”,即不怕(基础条件)穷、不怕(身心投入)累、不怕(工作推进)难,别嫌(项目)小、别嫌(赚钱)少、别嫌(回报)慢。
是从土地入手,还是围绕传统优势做文章?还是引进新项目尝试?我市各区县(功能区)、各镇村都因村制宜进行了有益探索。
临淄区综合分析各镇村集体经济发展情况,梳理形成了土地流转型、龙头带动型、资产盘活型、特色种养型、置业营收型、服务创收型、资本运营型、乡村旅游型、财政扶持型等村级增收“九策”路径。今年,又进一步细化为48条具体增收路径,因地制宜指导村庄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鼓励引导拥有老旧厂房、闲散院落等闲置资源的村,通过承包经营、股份合作、项目招引等方式盘活“沉睡资源”,发展实业、创办村企,2023年带动村集体增收4300余万元。引导推动驻地规模以上企业与周边薄弱村开展村企共建,通过“龙头企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联合模式,带动村集体增收。目前已打造朱台镇前夏西电商合作社、金山镇“边河味道”等特色项目和品牌,带动增收460余万元。
博山区推动联村共建,策划实施43个共富项目,促进村庄抱团发展。域城镇峪口联村党委整合西厢空中草原、镇门峪水库、黄连峪传统古村落等旅游资源,一体推进、打造“轻旅游”线路,带动村均增收3万元。
周村区摸排确定黄埠酥梨、王洞肉牛等有前景、有发展潜力项目17个。通过整合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等,向快速发展期项目定向投放,打造特色产业项目41个,形成产业集群。
高青县连续3年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主题,确定县镇村“三级书记”领办项目,“一村一策”确定集体经济发展路线图,确保村村有个经营性增收好项目。
钱从哪里来
“村村都有好项目”,项目是核心,资金是门槛。
在乡村环境下,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可动用的资源和经营能力有限。对此,我市通过采取成立强村公司,建立“共富公司”“共富联社”“共富工坊”“共富联盟”,引入“国资介入、多方参与、利益共享”机制等,整合优势资源、拓宽业务范围,千方百计、全力以赴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
图片
沂源县南鲁山镇党委副书记朱化运告诉记者,南鲁山镇以“有解思维”破解资金难题,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产业发展目标,探索推行了“党建引领、国资介入、多方参与、利益共享”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机制。以董家庄村为试点,引入淄博市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由市农发集团、县农发集团、南鲁山镇瀚宝公司、董家庄村杂粮合作社四方联合成立了山东鲁韵锶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今年董家庄村新增就业岗位40余个,预计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同比增收2倍,达到45万元,人均务工增收1.5万元。在此基础上,将董家庄村、文泉村、唐家六村等10个村列为以黄烟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试点村,实施清单式部署、项目化推进,统筹布局10个党支部领办合作社、65个种植大户的黄烟种植产业。在政策的鼓励下,黄烟种植面积逐年增大至2300余亩,覆盖17个行政村、5000余人,黄烟税收逐年提升至300余万元。
目前,全市239个联村党组织覆盖行政村1104个,实施共建共富项目266个。以集体收入不足15万元的村为重点,引导国有资本投入,带动各类社会资本齐参与,形成利益捆绑,促组织力、公信力、市场力“三力合一”。全市33个国资助力乡村共富项目,带动355个村年增收4200余万元。
“村村都有好项目”,并非都要大投入、大体量的项目。实践中,我市各区县(功能区)探索很多低投入、甚至是零投入的好项目。
高青县探索推行的“一村一块田”改革,前期村集体几乎是零投入。具体做法是,引导每村流转一块成方连片“集体田”,采用集体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实现集体经济提质增效。2023年,全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土地1.32万亩,带动集体增收300余万元。
图片
沂源县聚焦“小而精、易落地、可持续”,大力发展具有县域特色的庭院经济——共富工坊,建立了以乡村庭院为中心、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支撑、以农户为生产主体的农村经济产业链,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庭院经济。目前,全县已建成桔梗、艾草加工、传统手工制作、果品包装、花馍制作等具有特色的共富工坊经济产业业态,共富工坊达到242处,带动7534名农户就近务工,带动群众实现增收致富。
谁来牵头干
谋事在人,成事亦在人! “村村都有好项目”,人是关键。
好项目由谁来牵头干?市委组织部明确强调:村党组织书记带头,带领“两委”班子一块干。同时,要求每个村党组织书记至少领办一个增收项目。
为持续抓紧抓实村党组织书记这个“领头雁”,切实推动全市村级带头人队伍整体提升,今年2月份,我市部署启动以头雁领航、金雁高翔、归雁还巢、雏雁丰翼、群雁竞飞为主要内容的“五雁兴村”计划。从今年3月起,市里常态化开办了乡村振兴“实事实说”大讲堂,择优确定部分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作为主讲人,登台分享治村兴村的思路办法、干事创业的实招硬招,引导各位村党组织书记比学赶超、实干兴村。大讲堂已举办2期,共有6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登上讲台。
开展导师帮带,以“担当作为好支书”为主体,要求每人从集体收入不足20万元的村中,双向选择确定一部分肯学肯干、有发展潜力的村党组织书记,帮助深挖村庄优势,厘清工作思路,做优领办项目,带动强村富民。
深化下派干部机制,引领连片共富。积极落实省委组织部关于推动第一书记“组团帮片区、示范带全域”的要求,对市派第一书记考核办法进行修订完善,把发展集体经济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提高权重占比,以发挥好第一书记优势,推动联建村协同共富。
桓台县实施“一村一策”攻坚突破,选聘薄弱村经济发展指导员19名,逐村剖析发展现状、研究增收措施,建立工作推进台账,定期调度分析,确保取得成效。目前,已实施联村共富项目44个,建立村级重点突破项目349项、民生实事项目730项,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工作实绩“提级述职”,年中评估、年底验收,确保项目落地见效。
图片
高青县抓好干事创业正向激励,优化“五面红旗村”选树标准,完善递进培育等制度,每年选树10面“强农惠农”红旗,激励对标夺标、唯旗是夺。优化财政党费奖励激励机制,分类举办“季度赛马”擂台比武,用好“抓镇促村”季度调研,推动互比互促、争先创优。
从淄川区寨里镇北黄村的羊肚菌项目、博山区博山镇邢家联村党委的地瓜种植项目,到周村区王村镇王洞村的黑小麦深加工项目、临淄区稷下街道赵家村的“喜文化”小镇项目,再到文昌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商家镇冶西村的草莓种植项目……我市“村村都有好项目”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支撑。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进“强村共富”专项行动,进一步激发村庄内生动力,推动各个村形成“聚合要素牵头干、上下联动跟着干、优势互补合伙干、因地制宜自发干”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让“村村都有好项目”真正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