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观察:部分中小学生沉迷烟卡,家长该如何应对?

人民网记者 王晏如
最近,全国不少地方中小学生圈刮起了一阵“烟卡风”。
放学后的小区、公园、街角,总能看到几个围在一起斗烟卡的“小孩哥”。
这股风也刮到了山西的中小学。
图片
押赌注、比等级,这个“新宠”不一般
“烟卡有啥好玩儿的?”
“当然好玩,能赢!”
在太原市杏花岭区解放路路边的一处花园里,一位刚放学的小学三年级同学兴冲冲地向记者演示起烟卡的玩法:“我先摆上几张,对方用手拍地,拍翻过来卡就是他的了。”
在几个孩子中,他的烟卡数量最多,“我有31张,有我爸抽完给我的,有捡的,有从别人手里赢来的。”“以前还有更好的,被别人赢走了。”“看见别人有贵的卡就想赢过来。”
另一位同学说:“我爸不抽烟,捡过几个,捡不到好的就买了点,还有用东西跟同学换的。”记者随即询问家长是否支持他买烟卡,他说:“支持呀,又不贵。我妈说玩这个比玩手机好。”
太原一位小学教师告诉记者,近期发现学生间交易烟卡的行为常有发生,“用钱买,拿东西换,替写作业抵,还有因为这闹矛盾打架的。”
记者调查发现,烟卡一物,其实多年前已有雏形,不少70后、80后儿时都曾玩过类似的游戏。近段时间,这种“复古”的游戏突然爆火,继“盘串儿”“萝卜刀”之后,成为小学生甚至部分初、高中生的新宠。孩子们不仅比谁的烟卡多,更在意谁的烟卡“好”。
太原一位初一学生家长告诉记者,自己家里无人抽烟,但因为玩烟卡,孩子对各种烟的价格、等级门儿清,而且不只国内香烟,还知道一些国外的香烟品牌。“谁的卡多、档次高、价格贵就更‘牛’,小孩们用压岁钱、零花钱买一堆烟,把烟扔了,留下盒子叠烟卡。还有买现成烟卡的,商店、网上都能买上。”
一些店铺 “光明正大”卖烟卡
记者走访发现,太原部分学校周边,确有一些商店、文具店出售烟卡,价格普遍1张2元。
网络购物平台上更可找到大量货源,页面上还多标有“保真”“小朋友都喜欢”“让孩子远离手机”“来来来比谁多”“让孩子有面子”之类的宣传语,一些店家主推“稀有卡”“绝版卡”,累计销量几千上万的网络店铺不在少数。商品评论中,“几元钱买到孩子心坎里”“孩子玩得很开心”“烟卡是真的,还送了好几个”之类,好评如潮。
图片
然而,将由烟盒裁剪而来的烟卡售卖给未成年人,事实上已触碰法律底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发送任何形式的烟草广告。禁止利用其他商品或者服务的广告、公益广告,宣传烟草制品名称、商标、包装、装潢以及类似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第二十条规定,烟草制品商标标识必须由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企业印制;非指定的企业不得印制烟草制品商标标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第(四)项规定,伪造、擅自制造他人注册商标标识或者销售伪造、擅自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的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也规定,任何含有烟草商标、标识的制品均不允许向未成年人销售。
根据以上法律法规,烟卡是不允许向未成年人进行销售的;擅自印刷销售带有商标的烟盒,还涉嫌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孩子玩烟卡,家长有的愁有的容
视线转向孩子们身后的家长。对于风靡一时的烟卡,家长们的态度迥异。
“烟卡多少有对吸烟的暗示,很担心潜移默化影响孩子。”
“为了找烟卡到处翻垃圾桶,小孩们见了面就是聊烟卡,比谁认识的牌子多,谁的烟卡烟更贵,不是好现象。”
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也有不少家长留言,呼吁有关部门及时关注这一现象。
图片
但也有一部分家长表示,烟卡游戏只是“一阵风”,孩子们玩玩就腻了,不必太在意。有的家长则认为,玩烟卡能让孩子暂时摆脱电子产品,还能锻炼社交能力。
部分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已对烟卡说“不”
随着社会对烟卡讨论的日益激烈,山西太原、运城、临汾、阳泉等多地学校表明立场,对让学生过度沉迷的烟卡说“不”。
太原市享堂西街小学、运城市垣曲县七一小学、阳泉市朝阳小学校等纷纷发布《致家长的一封信》,言明烟卡游戏背后潜藏的危害,呼吁家校联手引导教管,严防学生沉迷烟卡。临汾市乡宁县教育科技局也于近日发布了《关于防止沉迷“烟卡”游戏的重要提示函》。
“烟卡的出现,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人际关系甚至校园氛围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事一线教育工作26年的太原市晋源区一电学校校长李雁鸿说:“卡的前面是‘烟’字,烟本身就是种让人上瘾的东西。而且近段时间校园内外发生的一些案例已经证明,小小烟卡,很可能成为亲子矛盾、师生矛盾、同学矛盾的导火索,甚至因为过度攀比,为了得到更‘高级’的烟卡发生偷窃、赌博、校园霸凌等更加严重、有犯罪倾向的不良行为。”
李雁鸿说,从学校层面而言,对学生的引导教育、制定措施缺一不可。“我们近期利用班队会课和校园宣传栏等,大量讲有关香烟的知识,引导学生全面正确认识香烟,了解吸烟的危害;同时制定强制措施,发现烟卡即没收并扣分,杜绝烟卡进入校园。”
然而,想要更有效地扭转局面,除了学校,社会和家庭也需大力配合。
“学生获得烟卡的渠道很多,这些渠道都需要更规范。同时,家长也应当温柔而坚定地亮明态度,不支持玩烟卡。”李雁鸿说。
矫正烟卡沉迷,要善于引导
“烟卡这种游戏,一定程度上确实让现在的孩子回到了‘面对面’玩耍的场景,加强了他们在同龄人中的归属感。但还是要警惕其背后潜藏的风险,比如未成年人在游戏过程中形成的攀比心态。”
太原市小店区政协委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胡丽梅说:“为了得到更好的烟卡,想方设法也要弄到,这就容易导致撒谎、私拿父母的钱、偷同学的烟卡等不良行为的发生;一些没有烟卡的孩子会感觉不能融入、比不上别人,产生自卑及人际退缩行为,这些都会对学生的人格与性格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胡丽梅建议,应因势利导,寻找或设置替代游戏,满足孩子们“同伴游戏”的需求,逐渐远离烟卡。“避免强制或粗暴制止,这样只会让孩子更隐秘地玩耍,引发亲子矛盾。”
烟卡游戏背后确实潜藏有一定的不良影响。不过,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主任郑玉飞认为,这只是一种“流行”,对于孩子正常的烟卡游戏,家长无需太过担忧。
“人们对烟卡存在争议,很大程度上是因其本身代表了不同的经济价值,容易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但换个角度想,家长、学校在对学生的引导过程中,也可以尝试淡化它本身的经济价值,而从香烟名称、包装设计等角度着眼,放大烟盒上承载的文化和美学价值,调动孩子对烟盒背后的事实信息进行探索,转移孩子对烟盒这种事物的注意重心。”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郑玉飞还建议:“既然孩子们喜欢烟卡,我们可以把更多的文化内涵注入到这种形式当中,比如设计制作‘金陵十二钗’‘西游记人物’等成套系的烟卡文创,趋利避害,让烟卡成为文化传播的有益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