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越咸,胖得越快 别让高盐伤害孩子

近些年来,我国儿童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影响儿童健康的一大隐患。肥胖不仅影响孩子的体型,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给孩子们的成长道路上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其中,因偏好重口味食物而导致不均衡的膳食,是引起超重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更关注糖,却忽视了盐
长期摄入高盐、高油、高糖的食物会增加多种疾病的发病风险,因此“三减(减盐、减油、减糖)”就显得尤为重要。但人们往往更关注控糖,却忽视了控盐。调查显示,68%的消费者有控糖意愿,58.1%消费者在点饮品时会主动要求少糖或无糖,但在点餐时,只有31.4%消费者会主动要求商家少放盐。殊不知,中国人食盐摄入超标的情况更为严峻,高盐饮食对我们和孩子的健康危害甚至超过高油和高糖,应引起重视。
中国人盐摄入普遍超标,北方地区是重灾区
盐是百味之王,除了能赋予食物咸味外,还能增强甜味、提高鲜味、掩盖金属或者化学异味,完善整体的风味特征。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能维持人体的渗透压和酸碱平衡,帮助人体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维持身体健康。因此,盐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但中国居民的饮食习惯中食盐摄入量居高不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11岁以上人群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但研究发现我国当前食盐摄入量是9.3克/天,几乎达到推荐量的2倍,而北方地区食盐量为16~18克/天,更是超过3倍。
别让高盐毁掉孩子的未来
高盐的饮食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还可增加脑卒中、胃癌和全因死亡的风险。国外研究结果显示,食物中添加盐的频率越高,过早死亡的风险就越高,预期寿命也越短。对于儿童青少年,高盐饮食同样具有危害,且年龄越小,伤害越大。盐与儿童血压密切相关,高盐饮食会导致儿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减少儿童食盐摄入量可降低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高盐饮食还会影响儿童体内对锌的吸收,影响孩子智力的发育,造成孩子免疫力下降,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吃得越咸,胖得越快
一提到超重肥胖,我们往往最先想到的是高油和高糖,其实,高盐同样会导致超重肥胖,甚至不亚于高油和高糖饮食。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与高盐摄入关系密切,较高的盐摄入量会增加肥胖的发病风险。研究人员认为,高盐饮食导致健康人空腹生长激素释放肽增加可能是肥胖的一种发病机制,高盐摄入会导致内源性果糖和噬菌体产生增加,同时产生瘦素抵抗导致肥胖。
因此,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尤其是青少年,除了要控制油和糖的摄入,还要养成清淡的口味,减少食物中盐的量。
科学减盐,重在厨房
研究显示,中国居民膳食中的盐一多半都来源于厨房,因此,减少家庭厨房盐的使用对于控制盐摄入至关重要。但在很多家庭中,家长在给孩子准备饭菜时,往往以自己的口感来决定咸淡,特别是口味较重的老人,更容易让孩子吃较咸的食物,增加了孩子盐的摄入量。根据发表在《营养学》杂志上的一份研究报告,美国79%的1-3岁儿童,87%的4-5岁儿童和90%的6-18岁儿童每天摄入了过多的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在“中国儿童青少年营养与健康研究成果国家级报告会”上发布的数据也显示,中国儿童青少年钠摄入量普遍超标,平均超过建议值2倍多。
图片
儿童青少年推荐每日盐摄入量
那么,到底该如何科学减盐呢?
1.做饭时少放5%-10%的盐。
减少5%-10%的烹调用盐通常不会对菜品口味产生明显影响,且有助于人群逐步适应并养成清淡少盐的饮食习惯。
2.学会使用工具。
限盐勺、低钠盐、减盐酱油等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人群控制盐的摄入;但建议肾脏疾病患者征询医生意见,不宜盲目选择低钠盐。
3.巧妙选择天然食材和调料增味、提鲜。
用葱、姜、蒜、辣椒、花椒等增味,用柠檬和醋等酸味物质提升咸味感觉。需要注意,鸡精、味精、酱油、蚝油、酱料等调料含有较高的钠,用它们提鲜时应适量、合理搭配。
4.警惕“隐形盐”。
控制食盐摄入量,要同时注意减少“隐形盐”摄入,例如,面条、面包、饼干等食品中也含有盐,应注意总体摄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