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分论坛举行 主流舆论既要传播力更要思想力

图片
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分论坛现场。 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陆颖 摄
5月24日,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分论坛在深圳举行。论坛由中宣部主办,深圳市委宣传部承办。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莫高义,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新华社副社长刘健,中央广电总台副总编辑、CGTN总编辑范昀,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刘思扬,中宣部新闻局局长王雷鸣,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玲出席论坛。莫高义、张玲分别致辞。
此次论坛以“智启全媒时代,共谋融合发展”为主题,以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媒体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讨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和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新方法、新路径。来自中央网信办、国家广电总局、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重点行业类媒体、部分省级新媒体平台、媒体融合全国重点实验室、部分高校新闻院系、重点商业网站平台及广东省、深圳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与会领导和专家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内容。要保持战略定力,狠抓内容建设,始终坚持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勇气向前推进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符雷,浙江绍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如兴,四川德阳广汉市委书记王锐、腾讯公司副总裁陈勇分别作了主题发言。
徐立京表示,高质量的内容生产与供给永远是主流媒体的主业。符雷认为,主流舆论既要有传播力更要有思想力,既要有流量更要有分量。丁如兴表示,媒体融合是一个推倒重来、重新建构的过程,固有的利益格局将被打破。王锐认为,媒体融合是一场自我革命,应以内容建设为根本,转换视角,丰富表达。陈勇认为,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舆论越多元,越需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论坛透露,深圳近年来以“重塑、重构、重建”的理念革新,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不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坚持思想引领,擦亮“高质量发展调研行”等原创报道品牌,推出城市宣传片《敢为人先》,打造一系列城市“文化名片”,推动主流价值观穿透式传播。
来自中央广电总台、人民网、新华社、中国传媒大学、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对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主题,进行了对话和交流。
嘉宾观点
高质量的内容生产与供给永远是主流媒体的主业,而稳定持续的高质量内容生产与供给能力,是主流媒体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徐立京
在互联网新兴媒体飞速发展的当下,主流媒体不能妄自菲薄,既要当仁不让地去主导社会舆论,更要充分利用新型媒介传播渠道,大力推动主流媒体优质产品生产能力和新兴媒介强大传播力的有效衔接。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符雷
只有配强班子,才能够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绍兴传媒围绕“坚持真改实融、坚持移动优先、坚持深耕主业、坚持数智赋能、坚持市场运营”五个方面进行市级媒体融合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浙江省绍兴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如兴
县级融媒体可通过跨界、跨域、跨层级、跨媒体的协同合作,重头稿件与中央、省内媒体和重要商业平台同频发布,实现传播能级成倍增长。应以内容建设为根本,由关注多而广、大而全的宽泛领域变为深度聚焦本地独特资源,转换视角增强感染力,丰富表达增强吸引力,深耕本土增强聚合力。
——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委书记王锐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媒体提供给读者和用户最核心的还是内容,“内容为王”永恒不变。如果没有好内容的产出和生产推动,媒体融合也很难实现目标。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舆论越多元越需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腾讯公司副总裁陈勇
通过新技术和用户建立一种新形态的连接方式和互动方式,从而实现从新闻的弱链接寻找到其他领域的强链接。
——人民网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传播内容认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叶蓁蓁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将进一步提高新闻机构内部融合程度和内容传播效率,从而促进整个全媒体平台建设。
——新华社技术局局长、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罗毅
大模型的出现,对媒体的制作流程、传输方式、呈现方式以及互动性等方面是一次重大机遇。
——中央广电总台编务会议成员、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姜文波
随着AIGC等技术的涌现,保护公众认知安全将成为更加重要的社会公共议题。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理事长杨懿
编辑 秦天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吴诗敏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报业集团记者 王新根 李超 杜婷 邱志东 方舟 魏羽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