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毕业,这个班的同学已被“抢光”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成睿 记者 陈素萍
“叶老师,我已经和杭州的单位签订了三方协议。”
“老师,我们507寝室全员上岸了!”
近日,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小学教育206班班主任叶林频频收到喜讯。尽管距离毕业还有近一个月,小学教育206班的43位同学已经被“抢光”了。
全班43名学生,或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或继续深造,同学们就业单位遍布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省内城市,深造的学校也包含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知名高校。
高光背后的秘籍是什么?同学和老师不约而同地说,这是团队的力量。
图片
班级同学教育见习合影
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但一群人走,才能走更远
打开小教206的班级群,除了班级通知外,各种“面试秘籍”“求职宝典”也格外引人注目。
“最初是几个同学在面试时有感悟,就在班主任的提醒下在群里分享,后来就变成了大家不约而同的行为。”刚刚入职杭州某学校的林昕瑶笑着说,“真的帮助很大,特别是在多次面试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懈怠、烦躁的时候,这时候看看群里的这些宝典、秘籍,就会感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背后有班级同学在支持。”
“团结”是学院老师、班级同学一致总结的小学教育206班级特点。“虽然同学们各有特点,但是大家对于班级的事情都特别上心,集体活动再远,都会有人‘捧场’。”班团支部书记何佳怡说,“‘秘诀’大概就是把体育比赛的团队协作精神用在了班级建设上,学院女子篮球队80%的成员来自我们班,还有学院女足、羽毛球队长也是我们班同学。这些项目都要求成员紧密合作,所以大家自然而然地就牢牢“粘”在一起。”
“前年我们班同学参与的院女篮队还取得了学校女子篮球亚军的好成绩,这也是经亨颐教育学院女篮有史以来首次闯入四强。”一旁的经亨颐教育学院女子篮球队队队长、小学教育206班的同学雷茜笑着补充说。
图片
学院女篮合影
在平常的学习生活里,班级同学也以这种团队协作的精神组队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探讨如何突破重点难点。
即将去华东师范大学深造的王若冰说:“学习氛围很重要。当身边的人都在认真学习时,自然而然就会被感染,加入学习的队伍中。”
四年的大学时间,班级同学彼此陪伴和鼓励,向着共同目标不断前行,班级连续获得学校优良学风班级、学校先进团支部荣誉,累计获校级各类先进个人表彰近30人次;获省级以上竞赛奖项20余项。
在就业中,班级同学也将这种团结精神发挥到了极致。班级同学会互相关注招聘信息,有消息就会发到群里,大家也会交流教资招聘流程、复习准备和心得等。“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但一群人走,才能走更远。”班长杨阳还讲述了一件让同学们归属感满满的暖心事情,“有一次班级同学临时接到通知要参加面试,来不及准备,班里几个寝室的同学就通力合作,帮忙准备服装、资料等,半小时之内就把同学所需的面试事宜准备完全。”
图片
班级同学入学第一次合影
及早规划、一一详谈,不让一个人掉队
班级同学们的就业离不开老师们的付出。在引导学生积极就业上,班主任叶林教授有自己的妙招。
“就业是场持久战。”在叶林看来,就业可不是大四才开始的事情,要从学生入校开始就帮助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和职业分析,合理确定就业目标,把握好就业节奏,按照既定方向推进。
图片
一起吃饭,相约聊天,分享面试妙招……叶林跟班级同学们组成“朋友圈”,在交往中细致观察同学们的喜好,实现精准职业规划指导。
在叶林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建立了全班学生就业台账,他随时更新班级同学的就业动向,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在求职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在他建立的公众号“叶绿素的港湾”中,更是定期分享往届毕业生和已就业学生的求职经验,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
图片
班级同学钱卓妍在毕业论文的致谢中也分享了和叶林的相处点滴,“叶老说大学中班主任和班级同学们相聚的时间比较少,但他希望他和我们之间的交流不仅于此,他会尽力给我们更多的关怀。他也真正做到了,班级群里他总是最能活跃气氛的那一个;他会找我们一个个谈心,为我们的未来出谋划策……”
不止是叶林,学院其他老师也用自己的专业力量帮助同学们就业,“刚开始大家就业的意向并没有那么强烈,很多同学总觉得就业还是很久远的事情,大家在考研、考编还是签约工作中间摇摆不定。”王若冰回忆说,在学院各位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同学们认真思考自己的职业方向,就业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王若冰就是在专业老师李国强的鼓励指导下顺利通过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面试。“李老师指导我如何修改自己的面试材料,如何以更好的状态参加面试,让我始终保持饱满的状态顺利完成面试。”
同学们说,学院的老师们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在群里持续发布就业信息,主动询问学生就业情况,推荐岗位,言传身教地告诉大家如何去成为一名好老师,这让大家对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充满了期待。
“就业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是学院的共识,也是我们觉得工作最有价值的时刻之一。”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沈嫣介绍,学院建立就业工作责任田、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就业困难学生、育人工作坊等一系列制度,特别是在就业的关键时期,学院上下形成合力,找准学生就业难点,制定毕业生就业“一生一策”,提供精准指导方案,共同促进同学们实现高质量就业。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