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次荆公韵四绝·其三》

图片
这是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访友诗。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秋,48岁的苏东坡接到调令,前往汝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呆了五年,好不容易才习惯了这里的生活,一纸调令,又将他平调至另一地。感觉仕途无望的苏轼,不想去赴任,于是顺江而下,与弟弟苏辙同游庐山,后继续东去,抵达金陵,与王安石会面。此时的王安石已经告老还乡,不再主持变法。当初,苏轼遭遇“乌台诗案”,是退休后的王安石一句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救了他一命。所以,苏轼此次专程来访,亦有感恩之意。《次荆公韵四绝》就写于这一时期。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这两句是说,骑着一头驴,慢悠悠地行走在荒野上,心中惦念的依旧是恩公,听说您最近生了一场病。而我能忆起的,都是您精神矍铄、意气风发的模样。这是写“友情之深厚”。
图片
“渺渺”二字,大有深意。一则接王安石 《忆金陵》诗句:“想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二则言远道而来,对于此行充满期待。“陂”这个字,用得也大有深意,王安石特别喜欢用“陂”,苏东坡则喜欢用“坡”,这里东坡用“陂”字作韵脚,亦是对于王安石的一种尊敬。当然,这是次韵,也就是王安石押的那个字,东坡也必须押那个字。所以,可以想见王安石特别喜欢用“陂”这个字。行遍千山万水,只为来看望昔日的劲敌,文学的知己,这种胸襟气度,远超一般人。这首诗无疑也是他们二人友谊的见证。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三四句是说,你劝我尝试购置房产田地,早点远离是非,归隐山林,这话要是十年前您对我说该多好,如今似乎已经迟了点。这是写“友人之关切”。
王安石深知苏轼的政治境遇非常不好,因为宋神宗只要在一日,是绝不会重用苏东坡的。说到底,宋神宗骨子里还是倾向于新党。所以,王安石从政治前途,与自身安危,进行劝诫,希望东坡不要在党争中做牺牲品,早日归隐。事实上,王安石这番话对于苏东坡归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离开王安石不久后,加上小儿子夭折,苏东坡就给宋神宗递了辞职报告,并在宜兴购买房产、田地,准备在阳羡终老。这些行动,正说明了这次会晤对于苏东坡的思想影响巨大。然而,不久宋神宗不久驾崩,保守党上台,给东坡连升三级,这也是王安石与苏东坡始料未及的。东坡,还是去山东赴任了,说到底,他还是一个想做事的人。
图片
还有一则对联,也见证了二人的和解。王安石出上联,“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微微一笑,对下联“是置安石过也。”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前半生互为劲敌,后半生约来做邻居。无论多少恩怨,都在一笑中烟消云散了。他们虽然政见不同,却是文学上的知己。那种豁达,那种胸襟,那种纯粹,或许早已挣脱世俗认知。这大概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吧!
王安石与苏东坡的这次会晤,也成为文学史上的佳话。同是唐宋八大家的二人,用各自的胸襟与气度告诉世人,政见不同归政见不同,友情却一样可以长长久久。也只有这样胸怀天下的人,才能写出第一流的诗文。格局有多大,诗文就有多远!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用来形容二人的胸怀,亦是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