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展八旬吕吉人80件画作

80岁的旅美画家吕吉人,近日回到故乡上海,以80幅画作,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呈现了“人生八十万事舒”艺术特展。吕吉人与陈逸飞是同学,旅美期间,与木心、夏葆元等在纽约打拼的艺术家都是至交好友。此次展览由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会、上海文化艺术品鉴促进会主办。
步入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展厅,长卷巨幅画作《中华锦绣全图》尤其引人瞩目,这一总长达34米的长卷,是吕吉人20多年前历时近五年创作完成的,总共表现了全国各地56处名胜,从西藏的布达拉宫、宁夏的西夏王陵、四川的九寨沟一直画到海南的天涯海角、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湾、澳门的大三巴牌坊、台湾地区的阿里山日月潭。
图片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人生八十万事舒”展览现场
吕吉人生于上海,1959年拜贺天健为师,研习传统中国绘画技法及画学。1960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预科,1968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又受到了严格系统的学院艺术教育和训练。上世纪80年代, 吕吉人远赴美国纽约求学,1985年毕业于纽约艺术学生联盟。他的艺术经历中,既有传统的影子,又吸收了大量西方绘画的东西。近年来出版有《吕吉人画集》《东西水乡抒情一吕吉人风景画辑》《吕吉人的画》《平江新图--吕吉人作品集》《水绘之章一-旅美画家吕吉人作品选集》。
图片
展览现场
“我是上世纪60年代进入上海美专预科班学习的,预科班的一个特点就是什么都学,素描、色彩、透视、解剖。所以尽管我们后来三年级开始分科,但是我们的基本功都是比较扎实的。”吕吉人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到了美国以后,最大的感受是他们的那个教育方法与国内不同,美国的老师认为,不一定张张都需要强调构图的完整性,“如果你被一双手、甚至一个膝盖打动了,都可以画下来。当时我在班上,是用毛笔,用宣纸画人体速写的,美国老师非但没有阻止,而且还觉得很高兴,和人家说,我们班上有一个中国人,用毛笔画画。”
“当时在美国,和陈逸飞交往比较多,因为我们又是同学,又是好朋友。”吕吉人说,除了陈逸飞外,他还与木心、夏葆元等在纽约打拼的艺术家都是至交好友,当时大家经常交往,交流艺术,对他的创作也有一定影响。
吕吉人介绍说,他在美国期间曾在一家修复油画的知名公司工作多年,当时修复的画作里,有伦勃朗、丢勒、毕沙罗、马蒂斯、毕加索等名家的纸上作品,“当时我亲手接触近千幅从伦布朗到毕加索的世界名画,使我对西方绘画有更深的认识。我的社会经历、人生历练,生活积累,正是形成我今天艺术风格的原因吧。”
图片
吕吉人 《水绘之章组画(之一)》
吕吉人一直注重传统中国画和西洋画技法的结合,他笔下因之出现了以哈德逊河、纽约曼哈顿、中央公园为背景的彩墨画的创作。
不知是不是寄托在美国的乡思,吕吉人近年来尤其喜欢描绘江南古镇水乡。
在他笔下,石拱桥,古旧的窗棂,河中的倒影,卖花的女孩……一切那么生动质朴,从朱家角的水,枫泾的水,甪直的水,周庄的水,乌镇的水,南浔的水,绍兴的水,凤凰的水,九寨沟的水,甚至威尼斯的水,纽约中央公园的水,无不寄托着他浓浓的情感。
图片
吕吉人《迎着阳光》
吕吉人此前曾应邀为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大堂创作的巨幛彩墨画《浦江灿烂图》,就将水光潋滟融入都市图景。
接受采访时,吕吉人也多次说起对于黄河壶口瀑布的喜爱与震撼。
图片
吕吉人《黄河之水天上来》
正如策展人张立行所言,新时期海派工笔画创作领域,吕吉人先生无疑是一位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这种影响力,一方面体现于他对中国工笔画传统精深的传承和对西画技法的成功融合、借鉴,从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另外一方面,吕吉人先生的创作之路,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让我们感受到40多年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为艺术家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脱颖而出的创作机遇。
图片
吕吉人
对于吕吉人的工笔重彩法绘写江南,知名画家、评论家谢春彦曾撰文说:“吉人一直走着一条写实的创作道路,循规蹈矩,兢兢业业,不为时流所动。要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