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造“育人大课堂”,将思政“小课堂”搬上社会“大舞台”

【编者按】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指出,“上海一定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深入人心,努力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特别是要抓好青少年等重点人群”。
10年来,上海教育系统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深化学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多措并举用好红色资源,教育引导青少年传承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走进江南造船,触摸大国重器的历史脉搏;与一线工作者对话,感知文化强国与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重要使命……近日,复旦大学3700多名2023级本科生分别前往复旦大学在上海首批建设的134个有深度、有感染力的思政大课基地,与改革亲历者和专业人士近距离深度互动,从“全校共上一门课”到“到全社会上一门课”,复旦大学集结校内外优势资源,开门办思政大课。
图片
复旦大学“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传承红色基因,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集体备课。 本文图均为上海市教委供图
“现场教学给我上了宝贵的一课,我是一名小学生,我知道胸前的红领巾里有先辈们的信仰和期望,激励我要加倍努力学习。”5月13日下午,张江镇中心小学三年级学生蔡宓霖和同学以及上海中医药大学80多名公共健康学院的学生一起参加了上海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浦东新区书院镇李雪舟烈士故居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第一课。
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作为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结合党史校史,推出“重走学森路”校园版与上海版两条路线以及“行走的音乐党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将思政“小课堂”成功搬上社会“大舞台”。钱学森图书馆还为大中小学不同学段设计推出“钱学森与中国科技事业”“机器的征途—空天科技”“加速,起飞了”等特色课程,截至目前已为诸多大中小学校提供服务。
图片
上海交通大学大师剧《钱学森》演出剧照。
在东华大学,科学家精神学生理论宣讲团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日等契机,为中小学生常态化提供科普教育服务。
作为全国首家高校“慈善爱心屋”,华东师范大学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资助”到“主动关爱社会”,沉浸式参与“劳动+”“素质+”“公益+”实践活动,平均每年向社会累计提供近2000人次、5000小时的志愿服务,直接受益近8000人次。
图片
在华东师范大学慈善爱心屋举办的美育实践活动。
作为首批成立的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分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组织师生深度参与中国共产党故事的国际传播实践,并积极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伟大建党精神传播网络平台。学校300多名师生组成采写团队,涉及28个语种,立足小切口、全景化、多语种,在世界舞台上讲好党的诞生地故事。
图片
上海外国语大学师生多语种译制中国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并作交流展示。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助力“非遗”出海。学校开设“工艺中国”海外课堂,输出陶瓷、玻璃等手工艺非遗课程,并建立了海派非遗数字积累中心,摄制《海上艺匠》专题纪录片,进行多语种翻译创作,向海外推荐发布后火速“出圈”。
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的扶持下,各高校已打造《陈望道》《钱学森》《钱宝钧》《雷经天》等近30部“校园大师剧”,并向中小学辐射。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牵头连续五年开展松江片区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短剧展演项目。16所学校积极参与其中,58部校园短剧成功展演,800余名大中小学生参加演出。上线《李建模》《汪尧田》《为人民而歌》等优秀作品,近10万人次观众参与线上线下观摩。
同济大学鼓励师生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让爱国主义教育“身临其境”。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推进大中小学诚信教育一体化,培育一批诚信体验项目,包括“诚信考试”“诚信伞”“无人超市”等。参照银行信贷模式,打造学生自助诚信教育组织——学生发展银行,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将劳模工匠文化有机融入“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学校聘请了100多位劳模特聘教授、劳模德育导师,建有24个劳模育人实践基地、1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进各领域劳模工匠广泛参与人才培养环节。
让“身边人”讲“身边事”,用“身边事”讲“大道理”。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于2006年成立的“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是全国首支志愿服务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小学生讲解员团队。18年来,学校共培养了一千多名“红喇叭”小讲解员,服务近千场次。
图片
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红喇叭”小讲解员进行讲解。
杨浦区以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为榜样,弘扬教育家精神,通过构建“思想引领-活动体验-项目实践”为一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长效机制,引领教师养习成德。
在虹口,依托“全国最美教师”陈明青等名师发挥“头雁”引领作用,实施思政课教师“全员提升计划”。
上海建桥学院建立了上海高校首家雷锋主题纪念馆、成立“新时代雷锋精神研究中心”,并设立“弘扬雷锋精神奖章”。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介绍,为了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和学科德育改革创新,上海遴选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6个、示范课程507门、教学名师117名、课程示范团队325个,遴选“上海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示范课程”100门,将课程思政深化到课堂的微观层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学全过程。
近年来,上海重点开好“行走课堂”“实景课堂”“中国系列”三类课程。
上海还健全市级和区级的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制度,分类梳理校内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博场馆资源等,形成130余条研学实践线路,构建服务全市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资源版图”。同时抓好评价改革,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文明校园创建和考评体系,纳入上海教育现代化和高校分类评价指标,并将其作为教育综合督导的重要内容,使之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