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衰退、高龄老人频繁滑坐,家有老人,做好这项预防很重要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郑佳颖 通讯员 陈雨虹 徐立宇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诸如慢性病、肌肉功能衰退、记忆力下降等老年健康问题,使得许多老人晚年生活并不像想象中那般轻松。
近日,周华健、那英等知名歌手接连在工作中摔倒,引发网友关注。跌倒的背后不仅仅都是偶然事件,尤其是高龄老人,跌倒或预示着“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令家属闻之色变。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老人肌力衰退、走路不稳,
特色门诊找寻跌倒背后“真相”
88岁的田奶奶(化名)近半年来体重减轻,生活中频繁出现腿脚乏力,甚至在厕所里也难以支撑,经常不慎滑坐。一次在家中,她不小心摔倒,坐在地上许久没能站起来。这一次检查万幸只是轻微的软组织损伤,退休前从事文化工作的田奶奶,非常排斥请护工这件事,下一次再摔倒怎么办,子女们担忧不已。
在家人的搀扶下,田奶奶颤颤巍巍地来到浙江医院老年医学科的“跌倒门诊”寻求帮助。这段时间,老人一直不愿外出,担心给子女们添麻烦,由于长时间不走动锻炼,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受到了影响。
跌倒门诊的医生仔细询问了田奶奶的情况,原来,田奶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一直在服用降压、助眠类药物,药物的联合作用下产生了乏力、血压偏低等情况,使得老人起身时容易站立不稳,随后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防跌倒处方。
浙江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洪秀芳表示,跌倒门诊开诊近半年来,每一个来这里的老人都会进行细致的沟通与筛查,医生往往需要花半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看诊。“有些老人的跌倒是身体机能老化导致,但更多老人跌倒可能是基础疾病没有控制好、多重用药没有管理好,还有些是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原因引起的……”在和患者沟通的过程中掌握有效信息,抽丝剥茧,是这个门诊的医生必备技能。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在门诊中,很多家庭有着错误的观念,觉得老人只是腿脚无力,滑坐,没有摔伤就不用着急去医院;年纪大了跌倒是难以避免的……”洪秀芳提醒,帕金森、脑卒中、认知功能下降、抑郁症、体位性低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肌少症、衰弱的老人,是跌倒的高危人群。
老年人跌倒并非无法避免,是能够预防和控制的,而跌倒危险因素的早期评估和识别是进行跌倒干预的基础和前提,她建议高龄老人,尤其是有跌倒史的老人,应进行全面的跌倒危险因素的评估。
从卧床到绑着“背带”行走
92岁老人康复治疗之路倍感安心
“跌倒门诊”会对老年患者既往跌倒史、疾病用药史,老年综合征情况,躯体及认知功能状态,生活习惯和环境,辅助检查结果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详细了解,在“老年综合评估”基础上,按需进行“躯体功能、认知心理、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专科评估,制定个性化的防跌倒处方,进行长期随访,并通过疾病及用药管理、防跌倒宣教、健康教育、运动康复、膳食指导、营养补充,心理指导等多维度开展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他们想着法儿鼓励我母亲多走几步,这里的医护人员有时比我这个做女儿还细致,在这一年里看着母亲慢慢好起来,倍感安心。”张女士的母亲是浙江医院老年病房的老患者了,一直在积极做着康复治疗。
张女士回忆起新冠疫情居家三年后母亲令人糟心的身体情况,还历历在目。当时,老人的手完全提不起劲,腿站不直,脖子整个耷拉向后,像背了一个“小包袱”。加之92岁的老人有高血压、心脏病等一系列老年基础疾病,只能躺在床上,也不怎么认人了。
让张女士印象深刻的是,浙江医院的医生将床90度翻转,使得长久卧床的母亲双脚重新感知到了站立,开始了康复之路。和其他病友一起用软带子做操,扶着杠子站立,到如今张女士的母亲已经可以借助助步器行走很长一段时间了。老人的肌肉力量通过康复治疗一步步被提升起来,张女士满心欢喜。
图片
受访者供图
“母亲不再整天躺在床上,幸福感满满。”张女士用手机记录了母亲康复治疗的点点滴滴,她直言放在以前真的不敢想,浙江医院有很多神奇的康复设备。母亲的体重基础大,单独让她进行走路康复,担心摔倒。浙江医院的康复室有安装滑动轨道,在母亲的背部上方连接了一条“背带”,可以很好地支撑母亲身体的一部分重量。
老人恢复良好,在征得医生的同意下,张女士和家人带她去看了花港观鱼、去钱江新城看了金球等建筑,看着母亲一点点又变回了以前那个开朗享受生活的自己。
褚娇娇医师分析道,很多家庭对“跌倒”问题没有清晰的认知,跌倒门诊更多的是‘寻因’的过程,“医院骨科等病区术后康复的老人,我们也会积极联系专科,筛查患者跌倒的原因,评估他之后的健康风险,是否进行干预。”
此外,有些老人对于使用拐杖等辅具有抵触情绪,觉得影响出门时的形象,不够体面。事实上,拐杖对预防跌倒是很有效的。年龄越大,平衡等功能下降,多种慢病共存,老人跌倒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大。希望通过医生、子女和社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优化全周期健康管理,让老人享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老年跌倒门诊地点及时间:浙江医院三墩院区:周三下午;浙江医院灵隐院区:周四上午。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