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围猎老年人,“养老金”诱导被充值,消费套路何时休?

近日,中消协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显示,老年群体频陷网络消费“陷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短视频平台利用算法锁定老年人推送离奇、浮夸“微短剧”,然后再以极低价格诱导其继续观看并默认开通免密支付,随后按集扣费并自动播放下一集。
新兴的短剧填补他们空闲时间之余,也可能在悄悄打着“养老金”的主意,但他们很可能浑然不觉,等子女发现后维权路漫漫。老年人在追赶时代脚步沉迷于短剧世界,他们的权益和保障需要平台、监管和子女的共同维护。
短剧为何盯上老年人?
短视频平台具有先天的算法优势,他们利用算法技术锁定老年人推送一些浮夸微短剧已不是新鲜事,甚至土味短剧已经成为许多中老年人的电子榨菜。
QuestMobile相关数据显示,在短剧应用中,46岁以上人群占比为37.3%,分别高出长视频App、短视频App 12.3%、4.8%,这说明短剧对银发人群的渗透优于在线视频及短视频。为什么老年人会对短剧如此上头呢?
图片
很多老年人存在着空巢现状,孩子或家人不在身边,他们具有强烈的情感需求。他们所缺失的关怀、所忽略的内心渴望,短剧可以精准拿捏。很多短剧聚焦于婆媳关系、夫妻矛盾、精致变老等内容,放大老年群体的情绪爽点,让他们在精神上找到了一种共鸣,越看越上头,让人欲罢不能。甚至可以说是,很多短剧是专门为中老年人生产的。
为什么短剧会喜欢找上银发族呢?因为这部分群体有钱有闲,且存在着数字化短板。
年轻人看短剧很多是工作之余的休闲调适,利用零碎时间实现追剧的需求,而老年人就不同了,他们多属于退休群体,有大段时间可以沉迷于短剧世界,因此更有可能短时间上头后付费解锁尚未看到的剧情。虽然多数老年人比较节俭,但他们有自己的养老金,并且很有可能无形中被动消费。
老年人使用手机本就不太熟练,短视频平台利用切片视频吸引老年人注意,在受到“解锁一集只需0.9元”等广告宣传的诱导后,他们很难注意到“默认下一集自动解锁”等选项,导致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自动扣费,以为自己只花了0.9元,实际上已被扣款上百元。
网友小舒曾在小红书平台诉称,仅一顿饭工夫,父亲就为看微短剧“激情充值”了200元。多名网友跟帖表示,他们的父母对微短剧上瘾,并为之投入高消费,而起初多是被刷屏的短视频所吸引,一旦点开,就被营销的手段套牢,看完一集0.9元,合集看完就成了99元。
中老年人有情感需求,手上有可自由支配的金钱,存在低价诱导的空间,且经常因手机功能不熟悉而“乱点”,自然成为短剧收割的理想对象。
围猎银发族,平台套路多
除了上述提到的自动续费常规套路外,平台吸引中老年人的步伐是循序渐进的,因为有些老年人只要看到花钱就不会继续点下去,还是存在一定的防范意识,需要将金钱转化为虚拟币。
短视频平台首先会把短剧吸引人的情节和情绪爽点剪辑成切片视频,在各平台进行引流推广,再跳转到小程序端,让用户免费观看前几集,当情节正好进入高潮时,开始要求付费才能解锁集数。
付费方式除了直接充值现金外,还存在不同“玩法”。有的短剧会要求用户将充值的现金转换成商家自行拟定的“看点”、“金豆”、“金币”等虚拟货币单位,这些虚拟币能换成相应剧集,但至于能解锁多少剧集,则由商家说了算,兑换规则随时可以更改。
另外与其他APP存在的会员套路如出一辙,短剧商家也玩起了会员制,部分商家提供月度、季度及年度会员的充值形式,会员时间越长付费看似越便宜。充值后如果可以按需解锁剧集也算有一定价值,然而事实上,很多人充值后经常面临剧集变短、无法观看、二次付费等问题,充值的会员相当于打了水漂。
调查显示,2023年,用户凭借6000万元的日付费总额,撑起了高达373.9亿元的微短剧市场规模。其中,45到64岁的用户付费表现高于整体水平,超过70%的被调查者每月付费50元以上。
然而,当子女发现自己的父母被各种诱导充值后,维权的道路却是漫长且繁琐的。有网友表示,之前进行过相关申诉,不仅需要后台查询,还要求去银行出示账单以及人脸认证等步骤,步骤繁琐麻烦,时间漫长,而最终的退费还不见得能全款退回。
在黑猫投诉平台,与短剧相关的投诉近千条,其中有不少投诉直指被自动扣费、充值后却没有获得相应剧集等情况,甚至有部分投诉出现找不到投诉商家的情况。例如,有网友对嘉兴九洲汇天影视科技有限公司怜珊短剧、青榕短剧等发起投诉,黑猫平台均显示,“您投诉的商家未匹配成功,我们将尽快帮您寻找商家,推进其处理投诉。”
保护银发族,监管与科普同行
实际上,为了净化行业生态,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已经在2023年11月宣布启动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研究推动网络微短剧APP和小程序纳入日常机构管理等。多个短视频平台也相继出台措施,打击违规低质微短剧。
然而,除了内容层面的监管外,更需要提升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不少微短剧制作方被投诉后往往直接下架视频,消费者找不到途径退费,维权困难,即便找到了维权途径也因为程序繁琐,而无法获得全额退款,费时耗力。
业内专家建议,平台经营者有义务在消费者进行付费充值前,对其充分告知相关重点条款,同时要明确设置退费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本就对手机操作不熟悉,且视力退化的老年人来说,平台经营者不仅需要告知重点条款,还需要用显著的方式进行充分警示,否则小字号、灰暗色字体等提醒方式不仅不会起到应有的作用,还会适得其反。
这种套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很多APP或小程序会故意将“确认”选项加红加重,而旁边的“关闭”或“退出”等按钮却是灰色字体,甚至小一号,年轻人尚且容易误点,老年人便更容易操作失误。
业内专家同时建议,如果出现了误付费的问题,可能也要有一些机制,比如说退费的机制或者设置单日的付费上限是多少钱,或者一个月的上限是多少。
除了平台方面的自觉外,给中老年群体进行一定的数字科普迫在眉睫。子女有义务向自己的父母说明平台常用的扣费套路,并告知其在观看短剧时如遇到相关弹窗,需要谨慎点击,看清楚相关条例后再决定是否付费。
为避免出现误操作情况,子女还可以通过绑定自身银行卡的形式,对父母在观看短剧的平台进行远程监测,一旦发现有付费行为,及时帮助父母查看相关扣款协议,以避免更多的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没有必要因噎废食,老年人观看短剧是出于一种情感需求,子女在做好监测的同时,也需要给予中老年人一定的关怀,这样才能更好地协调银发族沉迷于短剧的时间。
微短剧市场已达373.9亿元,到2027年还将达到1000亿元。庞大的市场背后,由短剧引发的乱象会逐渐浮出水面,精品2.0时代,我们不仅要关注短剧内容,更要关注商业价值背后引发的问题,监管部门与平台要不断加强对行业不良现象的消杀。